在北京鼓樓大街一條幽靜的小巷里,有一座老式的四合院,前后兩個小院的房子看上去都顯得破敗而陳舊,在經歷了數次搬遷之后,愛新覺羅·溥任先生最終把家安頓在了這里,他已經在這里生活幾十年了,院內草木叢茂,他并未刻意修剪,而是任其由著天性生長,倒也別有一番情趣。他和老伴住在里院的正屋里,屋內顯得有些擁擠,幾個碩大的書柜最為醒目,里面裝滿了各種版本的史書。書房的墻壁上端端正正掛著其祖父的治家名言,寫字臺旁掛著他早年用傳統筆法所畫的一幅山水畫,筆清墨潤,不染俗塵。
溥任先生曾先后多次分別向文化部文物管理局和北京圖書館等單位捐獻了“醇親王寶”金印和鍍金冊、銅鏡、八音盒等珍貴文物共28件及《二十四史》等古籍7121冊、清朱批諭旨14包和孫中山照片、載灃照片、清帝康熙、咸豐的御筆書法、慈禧太后書法、乾隆御題澄泥硯、清宮皇帝畫像和末代皇帝溥儀的書法、《清史稿》、《十一朝東華錄》等文物。
談及養生之道,溥任先生說:“清代皇帝中唯乾隆最長壽,活到了89歲,這也是中國歷代皇帝中最長壽者。清朝經過幾代人的苦心經營,到了康熙乾隆年間,出現了空前的盛世。乾隆即帝位后,除了拓疆和少數地方的平叛、征討之外,全國基本上是統一的和平局面,這使乾隆長壽具有了優越的社會環境。此外,宮廷飲食、食療藥膳知識的積累和制作技藝的提高,各地行宮的修葺、充實,中國醫藥學和宮廷醫藥學的充分發展,又為乾隆提供了營養、滋補、鍛煉、休閑和藥物治療的物質保證。再加上乾隆皇帝自己也注意合理的生活方式,如勞逸均衡的生活節奏,經久不輟的體育鍛煉,例行的消夏避暑,經常性的巡游散心,愛好琴棋書畫的雅趣以及豁達瀟灑的個性等等。”
“我今年84歲了,身體仍很健康,常常騎自行車上街轉悠。有人問我有什么養生秘訣,我只能說句人人皆知的‘秘訣’:生命在于運動。但我20歲以前身體不好,原因不光是鍛煉少,也同飲食有關。”
“人們可能認為,宮里的人還不是整天山珍海味,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其實不然。宮里孩子得了病,如果查不出原因來,醫生就以為是吃多了,告誡大人讓孩子節制飲食,甚至采取‘饑餓療法’讓孩子禁食,或只給一點稀粥,病沒治成,再吃不飽,孩子身體怎能好得了。雍正年間出過一本名叫《庭訓格言》的書,援引康熙的觀點,即認為凡事都要做具體分析,人生了病,病因各異,有些病需要少食或禁食,有些病還需要增加營養呢!不可一概而論。您看到我家東墻上懸掛的那幅書法,那是第一代醇親王奕瞚親書的家訓,寓意頗深。寫的是‘財也大,產也大,后來兒孫禍也大。借問此理是若何?子孫錢多膽也大,天樣大事都不怕,不喪身家不肯罷。財也小,產也小,后來兒孫禍也小。借問此理是若何?子孫錢少膽也小,些微產業知自保。儉使儉用也過了。’我從小在父親身邊長大,受他影響很深。我并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樣有過揮金如土、養尊處優的生活經歷,這也許同我生活在一個動蕩的時代有關,但主要還在于家庭的教育。”
“我說這些無非是想講明一個道理,生活上不要追求太高,山珍海味未必長壽,家財萬貫也未必平安幸福,人難得的是在任何情況下都有一顆平常心。我做了一輩子教育工作。我熱愛我的工作,把它作為一項很有意義的事業。退休后我的社會活動很多,閑時就寫字畫畫逛書店,精神充實心情愉快又活動了身體,怎能不長壽呢!” (普權)
圖片:
愛新覺羅·溥任,又名金友之,1918年9月21日出生于北京什剎海北河沿醇親王府。末代皇帝溥儀是他同父異母的哥哥。步入人生晚年的溥任先生歷任北京市第七、八、九屆政協委員。1994年北京市政府聘任他為北京市文史研究館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