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9-09-23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類四:有關自己外在資源的 ( 例:“我有……個朋友”。)
仔細看看自己所寫下的有關自己的種種情況,看看有什么新的自我發現,這類新發現對你有什么啟發?和同伴互換并交換感受)。
*確立目標,知道“我到底想要什么?”
(練習三:請在一張紙上按重要程度遞次寫下自己最想實現的三個目標,然后從笫一個目標開始,逐個問自己:“這真是我自己想要的目標嗎?如果沒有外界的壓力或影響,如果不是為了虛榮或面子,我還會要這個目標嗎?”。自問以后,把不是你自己真想的目標刪去,然后認真想想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把它寫下來,最后和你的伙伴分享并且討論這樣做后的感受。)
對人生目標作分解,又可以分作職業規劃和生活規劃。做規劃時需要考慮以下幾點:
*要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自己到底想往何處去?
就老師而言,我們要知道自己究竟想做些什么,是做教書匠還是做教育者?是僅僅教書還是不僅教書而且育人?當然,現在的社會風氣很浮躁,能夠抵御環境誘惑,做自己想做和能做的事,也同樣要付代價,比如:被親友誤解、被環境誘惑等等。不論做自己還是隨波逐流都是要付代價的,只是兩種選擇間的差異在于:后者關系到你眼前的狀況,而前者關系到你日后長遠的發展與快樂。
*要清楚自己能夠要什么?這涉及到對自己主客觀條件的了解,如果我們是色盲,但卻一定要做美術老師,其結果可想而知。人有無限發展的潛能,但潛能分布是不均衡的,只要有可能,我們就要盡可能去發掘自己的優勢潛能,要盡可能揚長避短。而色盲去做美術老師,顯然就是揚短避長了。
*要清楚自己想要的,與社會利益有沒有本質上的沖突?與社會利益有本質上的沖突,早晚會被罰出局。此外,人類在文明發展的進程中,良知系統已發育得較為成熟,選擇損害社會利益的目標,除了要準備會被繩之以法外,還要準備付出種種心理上的代價,如:不安、緊張、擔驚受怕、自責等等。
所以,選擇與社會根本利益一致的目標,或最低限度遵守道德底線(*決不做傷害他人的事,
*決不以不正當的手段達到目地),對人的心理健康有重要的意義。談到這點,1990年世界衛生組織擴展的有關“健康”這一概念應能給我們以啟發:“健康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道德健康”四個方面。也許有人會提出“人是否有必要訂目標、做規劃?”有些人的生活看起來就是沒有什么目標和規劃。對他們而言沒有目標就是目標。這樣的人可以分作兩大類:一類人沒有自己的目標,又不肯遵守社會的規則,這類人不到中年就會面臨許多問題。 另一類人雖然沒有自己的目標和規劃,但他至少知道隨著社會的潮流走,這樣的人晚年到是可以衣食無憂,但由于他忽略了自己內心的需要,他沒能滿足自己的目的本能,因而他的晚年往往會被虛度感所困擾。
目標有大有小,如 “一生平安”、“家庭幸福”、“事業有成”、“建功立業”等等都是人生目標,都能滿足人對目的的需要。另外,規劃有長有短,如三年、五年、十年等,一時無法做得太長遠也沒什么,但至少要有個三年或五年規劃,那種方向性會使我們感覺充實,并且也有助于積累成就感。
當然,人對自己的認識是逐漸深入的,也許在現有目標上工作一段后,對自己的潛能又有了新發現,那就有必要為自己設計新的更高的人生規劃。
*能建設性地滿足自己的需要
每個人都有各種需要,包括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兩大類。它們是與生俱來的,不存在好壞之分,但是滿足需要的方式卻有優劣之別。有的人以破壞性方式滿足自己的需要,結果使自己陷入困境,比如以作弊的方式去滿足自己對好成績的需要,或以打架斗毆的方式去解決人際沖突等。能建設性地滿足自己的需要則是指:用那種能使自己進入良性循環的方式去滿足自己,比如通過努力學習滿足自己對好成績的需要, 通過努力工作滿足自己對金錢的需要,通過溝通去解決人際沖突等。
有必要指出的是:“需要”不是“愿望”。很多人感覺痛苦,并不是他的需要受挫,而是他的愿望受挫。比如:一個人的中餐只需要半斤主食,外加三菜一湯就足夠滿足他對食物的需要了,但他一定要頓頓都吃“滿漢全席”。如果這個人因為他的這個愿望不能被滿足而不快樂甚至痛苦,他去看心理醫生, 心理醫生首先要做的是幫助他認識到自己的愿望不合理,然后就是幫助他調節自己的愿望。
*能與自己友好相處
對自己友好就是不要苛求自己,就是要學會以喜悅、欣賞的態度接納自己,并在此前提下以揚長避短或取長補短的方式發展自己。以下介紹一些簡便易行的方法,我們可以稱之為:心理保健操。a.每天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出至少三件能讓自己微笑的事;b.每天在自己做的事中找出三件值得自己夸自己的事。(有一種說法,一個新行為傾向可以在21天中形成,并在90天中固定下來。心理保健和軀體保健一樣,是需要行動的。象上述致力于培養人自愛和自信的心理保健操也一樣,是需要我們堅持一段時間才能有效的。)c.每天主動做至少兩件能使自己快樂的事,既使小到為自己買個小零食都可以。(按照心理學上的交互作用原理,兩極情緒不可能同時存在,也就是說人不可能同時既痛苦又快樂。所以,經常做一些讓自己快樂的事,會有效抑制負性情緒的發生。)d.如果自己確實做錯了事,只允許自己難受一天,然后就要振作起來去做該做的事。
*能與他人友好相處
指不苛求他人,能容忍別人的弱點,能發掘他人的長處,能和他人友好合作,共享生活,這不僅可以滿足我們與人交往的社會需求,使自己多一份好心情,還有助于我們建立強大的社會支持系統。 (練習四:a.每天為自己所不喜歡的某個人找出至少一個優點,連續一月。b.向一個與你有小過節而你又希望與之和好的人請求一個小小的幫助,如借一支鋼筆,請教一個簡單的電腦知識等。總之,是別人力所能及的事,這會有效改善你們的關系。)有必要指出的是,一個對自己友好的人通常都會很自然地與他人友好相處。而凡是不能接納自己的人通常也無法與他人友好相處,因為他不喜歡自己,他就認為別人也不喜歡他 ,很自然地,他也就不可能去喜歡別人。所以,要想學會與他人友好相處,我們先要學會與自己友好相處才是。
*能保持開放的心態
指能敞開心扉面對世界,讓欣賞和選擇多于批判和拒絕,這能使我們與世界保持良好的接觸與交流,這有助于保持心情舒暢。此外,也指應具備終身學習的理念,如果不具備這種理念,不要說成長與發展,連生存都會出問題。(練習五: a.請在一張紙上列出你平時不感興趣的事,仔細看一看,對它們中哪一部分的忽略限制了你的視野?影響了你對社會的適應?影響了你的生活質量?b.請以月為單位,試著一項項去培養自己對這些會影響生活質量的事物的興趣)。
*注意軀體健康
身體健康的人精力飽滿,這不僅有助于其處理與應付工作與生活中的問題,而且也是一個人得以享受生活與工作的前提。一個總被軀體疾病折磨的人,既使他很堅強,他的生活質量也會大受影響。所以, 軀體健康對人的心理健康是有重要意義的。要保持軀體健康,就要從培養健康的生活方式入手。一個人可以通過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而實現身心健康。我想,這次SARS對中國尤其是北京的襲擊,一定使大家對軀體健康以及健康生活習慣的重要性有了極其深刻的認識。
*善于享受工作和生活
工作樂趣是人生三大樂趣之一(其它兩項是生活與感情),工作同對又對我們享受后兩種樂趣提供了物質條件。要能享受工作,從操作上看,就是要盡可能去做自己喜歡的工作,如果我們暫時做不到,那就要努力學習去喜歡自己現有的工作。有些人暫時沒條件從事自己感興趣的事,又不肯去學習喜歡自己現有的教師工作,結果使工作、生活和情緒都受到很大影響。其實,不論是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還是去喜歡自己現有的工作,都是對我們能力的撿驗,我們完全可以將其視作一種智力游戲,去鍛煉并表現自己的能力。要能享受生活,首先需要盡可能學會區分生活與工作這兩種角色,并處理好其間的關系。要知道,地球缺了誰都依然會轉動,但我們自己和我們的親友缺了我們,生活質量就會下降許多!
*要建立一個社會支持系統
前面談到建立社會支持系統的重要性。從操作上看,首先,我們要具備社會支持理念,人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是需要彼此支持共同發展的。我們還要了解:人有助人的需要,在人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助人是會使助人者也感覺快樂并有助于提高人們的親密程度。其次,要懂得區分社會支持系統中不同關系所具有的不同功能。有時候人們求助失敗,不是因為他沒有社會支持系統,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