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9-09-23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此處的建設性指的是既符合社會需要,又符合個人主客觀條件的目標。這樣的目標不論大小都能保證人的持續發展,使人保持心理健康。以事業目標為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只要你所選擇的目標是符合你個人主客觀條件并且又不違背社會利益的,那么,不論你選擇做什么,你都會有所作為,成為你所在行業的專家。
*具備學習與問題解決的能力
時代的發展要求人具備終身學習的意識,不僅如此,也要求人具備較強的學習能力,此處的學習是一個十分寬泛的概念,它不僅僅指書本知識的學習,也指各種能力和技術的學習。問題解決能力指一個人面對問題情境時的應對、處理和完滿解決問題并從中獲得提高的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和一個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很密切的關系。善于解決問題的人與不善于解決問題的人相比,前者的生活質量顯然要高于后者。
*能在生活與工作中體現自己的能力并體驗樂趣
僅僅能夠在生活與工作中體現自身能力還不夠,還要能從中體驗樂趣,換言之,就是能享受工作。有些人很負責,也有些人是工作狂,他們無論做什么,都能體現自己的能力,他們也能因此而有成就感和對自己的滿意感,但他們卻無法從中體驗樂趣,這樣的能力體現久了,就有可能使人處于“衰竭”—一種己經出現一般心理問題的征兆。
*有挫折耐受力和在壓力環境下迅速振作的能力
心理健康的人知道挫折是生活的一部分,因此他們懂得以忍耐的態度正視并接受挫折的存在。與此同時,他們面對挫折時又能很快振作起來并迅速作出有效反應,使危機盡快成為轉機。
*有強大的社會支持系統
所謂個人的“社會支持系統”,指的是個人在自己的社會關糸網絡中所能獲得的、來自他人的物質和精神上的幫助和支援。一個完備的個人社會支持系統從構成上看與人的社會關系網絡是相重合的,包括了親人、朋友、熟人(同學、同事、鄰里等)、上下級(老師、領導、下級等)、陌生人(各種社會服務機構等)。其中每個部分都承擔著不同的功能:親人通常承擔著物質和精神上的幫助和支援,朋友較多承擔情感支持,熟人、上下級以及各種社會服務機構在必要時承擔一些物質和精神上的幫助。
*能與他人合作并共享生活與工作
在生活與工作中,能否與他人合作并共享,這是衡量一個人心理健康與否的重要標志之一。人是社會的人,不具備與他人合作并共享的意識和能力,不懂得維護雙贏的局面,從消極面看會很難生存,從積極面看,則難以實現個體的可持續發展。大家在了解了有關心理健康與心理不健康的基本知識后,想必注意到了這樣幾個事實,那就是:
*世界上不存在絕對的心理健康或心理不健康,因為心理健康與心理不健康以及心理疾病之間不是截然分開的,它們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連續譜,則是: (1)基本健康 (2)一般心理問題 (3)心理障礙(4)重癥 精神病
如果我們不注意自我心理保健,那么狀態(1)有可能會變成狀態(2)或狀態(3)或狀態(4), 如果我們注意自我心理保健,那么,一是有可能避免變成狀態(2)或狀態(3)或狀態(4),二是既使已處于不良狀態,也可以重新獲得基本健康狀態,如:使狀態(2)或狀態(3)重新回到狀態(1),或使狀態(4)回到狀態(2)甚至狀態(1)等。
*在生命中85%的時間內,我們能具有一種基本良好的生活適應狀態,那我們就是正常而且健康的。如果我們要求自己在100%的時間內都保持良好的生活適應狀態,這既不現實,也不可能。因為我們在生活中總會遇到各種挫折或者事件,這時出現短期的反應性情緒波動,如悲痛欲絕、抑郁消沉甚至憤怒狂暴等,都很自然,只要這些負性情緒不是延續太久,都可以算作正常范圍。
這里有一個常識,那就是:對心理障礙和重癥精神病的診斷,不僅涉及到癥狀而且要考慮時間,在一定的時間內,僅有癥狀是不能做疾病診斷的,但一個癥狀超出一定的時間后,就要考慮做疾病診斷了,當然,這只能是醫生的工作了。
三、自我心理保健從哪入手?
這些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具備了軀體自我保健的常識,這對預防軀體疾病,促進身體健康,發揮了不小的作用。如果我們同時也能具備基本的心理保健常識,那不僅有助于我們避免心理疾病,有助于我們與他人共享生活,而且能使我們的生命潛能得到最充分的發揮。在日常生活中,自我心理保健可以從哪些地方入手呢?
1.具備一些基本的健康理念
*確立大健康意識
所謂大健康,一是指身心健康二者缺一不可,二是指健康不僅僅意味著沒有疾病,還意味著一種更為積極的身心幸福感。按照我們以往的習慣,只要提到“健康”這個概念,我們想到的就只有軀體健康,這是一個誤區,其實健康是一個大概念,它不僅包含軀體健康而且包含心理健康,二者相輔相成, 缺一不可。說到第二點,沒有疾病只能是我們追求大健康的初級目標,具備積極的身心幸福感才應是我們大健康追求中的更高目標。有必要提一下,有時候心理健康比軀體健康更為重要,例如:一個心理不健康的人,既使沒有疾病也很難有身心幸福感。相反,一個身患重病但心理健康的人,卻總是能有幸福的體驗。
因此,能具備身心大健康當然很好,但如果不幸身患疾病也不要灰心,一是積極就醫,使自己盡快康復,二是要特別注意自己的心理保健,健康的心態不僅會對軀體康復起積極的作用,尤為重要的是,它能使人在逆境中保持樂觀與斗志,并能極大地調動人的生命潛能。
*要有對自己健康負責任的意識
多少年來,人們習慣了把自己的健康問題交給大夫負責,但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對自己的健康負有責任,因為很多危害大健康的因素是我們個人完全可以控制的,如保持良好與平和的心態,改變不良行為和生活習慣,養成良好的生活與工作習慣等等。不僅如此,得病以后,能否積極、主動尋找并配合醫生也反映了一個人能否對自己的健康負責,凡是能負責的人,其康復一定比不能對自己負責的人要快許多,當然,這是假定兩個有同樣醫療條件的得同樣病的人。
1970年代以來應用心理學中興起了一門分支學科:《健康心理學》,其核心理念便是:在身心健康問題上,人應該對自己負起責任!
*要有使自己保持良好心情的意識
也許很多人會說,誰都愿意有一個好心情,可是生活中讓人煩心的事太多,怎么可能總是保持好心情?生活中的的確確存在許多事件,但想來大家都注意到了這樣一個事實:兩個面臨完全同樣煩心事的人,如下崗,一個泰然處之,另一個卻驚慌失措,再看同樣被領導批評的人等等,我們都會發現類似情況。對此現象,心理治療家有專門的表述:不是己發生的事件決定了人們的情緒,而是人們對事件的看法或評價(心理學上稱之為“信念”)決定了人們的情緒或行為反應。所以,關鍵不在于有沒有發生事件,而在于我們是如何去看待、評價并解釋我們所面臨的事件的。我們可以通過學習具備積極地看待并解決問題的方式。但是,在此之前,我們先得具備一種信念,那就是:無論發生什么,都要使自己保持或迅速恢復良好的心情。因為情緒先行。所謂“當事者迷”,就是因為情緒讓他迷亂并且困惑,所以,他只有先調節好情緒,才能解決好問題。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具備使自己保持良好心情的意向,不僅可以降低其不良情緒的發生率,而且在面對問題時,也能較快恢復理性和有效處理問題的能力2. 掌握一定的心理自我保健方法*認識自己,知道“我是誰?” 宏觀上看, 自我認識是一輩子的事,因為人在不斷地成長與發展,所以就會有對自己的不斷的認識與發現。此處所提的自我認識更多是從微觀上談,是指對自己的一些最基本的情況的基本了解,包括了解自己的:身體特點如外貌、軀體健康狀況;自己的心理特點如智力水平、性格、興趣、愛好、能力、志向、抱負等;
自己的身份特點如家庭背景、自己的學歷、社會角色、性別角色、人際關系角色等;還有就是自己具有哪些可以依賴的外在資源等。有關自我認識的這些最基本的問題不解決,人生中的許多問題都會受到負面影響。舉例說,一個高考生不了解自己有什么能力,他就難以為自己確立合適的專業方向;一個退休的人不了解他的新的社會角色,他就很難適應他的退休生活。
自我認識的方式有許多種:自己反思、讀書、讀傳記、與別人討論、在行動中認識等等,關鍵是要有自我認識的意識。以下介紹一個小活動,大家了解后還可以舉一反三,加以 擴展:(練習二:*請在一張白紙上寫下四類四十個以上的“我……?”
類一:有關體貌和軀體健康狀況的(例:“我身高××米,……”。)
類二:有關心理及其健康狀況的 ( 例:“我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