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9-09-23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神經癥性障礙患者有基本正常的社會功能,也就是外表看來挺正常,能工作能與人交往也能有家庭生活,但是他們的內心卻有比常人多許多的情緒困擾, 主要癥狀為持續的焦慮、抑郁、緊張、擔心、害怕、不安等。
神經癥性障礙包括:神經衰弱癥、恐怖癥、抑郁癥、疑病癥以及強迫癥等。神經衰弱癥較常見,就是那種長期的失眠癥患者。恐怖癥有許多種,最常見的有社交恐怖、考試恐怖、當眾發言恐怖、小動物恐怖、廣場恐怖等。神經癥性抑郁癥患者心情總是十分低落,與人相處較多疑。疑病癥常出現在中、老年婦女身上,總是惶惶不可終日,總是四處求醫問藥。強迫癥包括自己無法控制的強迫行為與強迫觀念,比如控制不住地總洗手或控制不住地總想一些自己認為完全沒必要想的觀念等等。
與人格障礙患者不同,神經癥患者有清楚的自知力,也就是他知道自己心理上出了問題, 知道自己的心理不太正常,并且主觀上急切地想要盡早擺脫這種狀況。
人格障礙和神經癥性障礙的診斷和治療只能求助于心理醫生。心理障礙類似于軀體疾患中一些會妨礙人生活質量的慢性病,如胃病、風濕病等。要消除心理障礙,通常需要以心理治療為主,藥物治療為輔。
(3)重癥精神病
重癥精神病包括精神分裂癥、情感性精神障礙、反應性精神病等等。重癥精神病類似于較嚴重的軀體慢性病,它的治療必須以藥物為主,心理治療為輔。由于重癥精神病患者缺乏自知力,也就是他不承認自己心理上出了大問題,他不認為自己有病,相反,他常常認為自己周圍的人都不正常。因而重癥精神病人只能由家屬帶其去醫院,有時甚至需要一些強制。有關重癥精神病存在一些認識上的誤區,這里有必要特別說明一下:
*誤區一:“人得了重癥精神病就廢了”。其實,重癥精神病治療及時,是可以達到臨床痊愈,使患者恢復社會功能的。換言之,使患者重返社會。
*誤區二:“重癥精神病只能靠藥物控制”。事實是:重癥精神病的治療必須以藥物治療為主,心理治療為輔。藥物治療的目的在于盡快控制住癥狀,但是當癥狀被控制住以后,就要盡快跟上心理治療,這樣才可能幫助患者在較短的時間內以較小的代價恢復社會功能,使其重返社會。
*誤區三:“病好了就可以自己停藥”。這是最容易導致精神病復發的主要原因。重癥精神病的藥物治療一定要嚴格遵從醫囑,不能擅自停藥或者減藥。重癥精神病藥物治療的一般規則是:當陽性癥狀控制住以后,大夫會逐漸減少藥量,當減到一定程度時,就會讓患者長期服用維持量,很多患者及其家屬往往會在這時擅自停藥或減藥,結果往往導致復發。
*誤區四:“抗精神病藥物會使人變傻”。其實,抗精神病藥物不會影響人的智力。病人服藥后表情呆板、動作及語言反應變慢只是藥物的副作用,在大夫給病人減藥或停藥一段時間后,這種表情、動作就會消退。因此,病人家屬一定要相信科學,相信大夫, 絕不能擅自給病人減藥或停藥。
2. 什么叫心理健康
在了解了什么是心理不健康后,我們再來看什么是心理健康。有關心理健康的定義有許多種,我從便于操作的角度入手,將其歸結為以下幾方面:
自我認識與認識他人,自我悅納與悅納他人,自我成長以及與他人共同成長。
(1)自我認識與認識他人*知道自己是誰, 知道自己從哪里來
一個人不了解自己是誰,端盤子都端不好!所有的事,從生活到學習到工作,全都存在一個首要問題,那就是:“知道自己是誰, 知道自己從哪里來”。舉例說,剛畢業的大學生在新單位適應不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只知道自己是大學生,不知道自己同時還是這個新單位的外來人,作為一個外來人,他首先要做的便是了解并遵守這個新單位的游戲規則,先談生存,然后才談得上發展。其它如找工作、找配偶、甚至買房子這樣的事都牽涉到自我了解的問題。
順便說一下,早在1983年,提出智能多元觀的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就把“自我認識的智能”列為人的七種智能之一,其它六種智能則是:音樂智能、身體運動智能、數學邏輯智能、語言智能、空間智能、人際關系智能等。
*對他人以及自己與他人的關系有客觀了解
了解自己周圍的他人,包括了解他人的社會角色、性格特點、興趣愛好、行事方式等,此外,還要清楚自己與他人的關系:親人?朋友?熟人?上級?下級?同級?不同的關系具有不同的權利和義務,我們不能象對親人一樣親密并且隨意地對熟人,那會把別人嚇著;同樣,我們也不能要求熟人象朋友一樣理解我們,那樣對熟人不公平。
中國人信“緣”,但緣與緣是不同的,有緣相識不等于有緣相交。了解這點,就不會對所有相識的人都抱有過高期望,就可以避免在人際交往中受挫。
(2)自我悅納與悅納他人*有悅納自己和關愛自己的能力
悅納自己指的是能夠喜悅地接受自己。心理健康者的重大特點之一就是能夠坦然接納自己的優、缺點。有人誤以為悅納自己是放任自己的缺點,其實不然,因為喜悅地接納自己和要不斷地提高自己是不矛盾的,一個人只有喜歡自己才會關愛自己,也才會不斷地調節、提升自己,以使自己更加完善。有的人總感覺不快樂,其根源往往在于不能悅納自己,不接納自己的長相、出身、性格、知識水平等,他把自己的時間、精力全用在拒絕自己、否認自己上,其結果是既無法快樂也無法成長。
*情緒基本樂觀,無持久的內心沖突
心理健康的人在遇到不順心甚至不幸的事件的時候,會產生內心沖突,感覺不快樂、憂傷、痛苦、憤怒甚至敵意,但事情處理完了以后又會重新恢復樂觀、積極的心態 。
但如果一個人遇到事后總也緩不過來,或者甚至明明沒有遇到什么事件,他仍處于持久的內心沖突中,如成語中的“無病呻吟”,那就是有問題了。
*具有幸福感
個人的主觀幸福感是衡量生活質量的心理指標,它首先是一種良好的感覺,如感覺和諧、滿意、喜悅、振奮、樂觀、自信等;幸福感還指處于一種良好的存在狀態,如能有效施展自己的才能并解除生活壓力,能富有成果地、滿意地工作和生活,并能對社會做出貢獻。
幸福感是比快樂更高層次的良好感覺和狀態。快樂是緊張解除后的滿足與欣快感,比如極度干渴的時候得到一杯水,那種極渴時的緊張解除,會給人帶去極大的快樂。幸福感則是人內在創造性的產物,比如解決了一個難題,建立了一種良好的人際關系等,所有這一切都會使人產生混合著喜悅、力量和成就體驗的幸福感。使人充分體驗生活的美好。不僅如此,幸福感還能提高人的心理功能,帶給人日益增長的活力和健康。
*能悅納他人并具備關愛他人的能力指能友好地接納他人并具備與他人建立各類良好關系的能力。
凡是能悅納自己的人往往都能悅納他人。因為他喜歡自己,所以他有精力和能力去喜歡別人。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見到這樣的人,他總覺得別人看不起他,因而總和別人處不來。事實上,問題不在于別人,而在于他自己。他看不起自己,卻以為是別人看不起他(心理學上的術語叫:投射),一個自認為總被別人看不起的人還怎么可能喜悅地接納他人?此外,能否接納他人也取決于我們是否懂得尊重并且珍惜他人。 能否具備關愛他人的能力,則更多取決于我們是否愿意學習。我們在生活中常常能見到,有些人挺善良,但其人際關系總理不順,那不是由于他們缺乏愛的愿望,而是由于他們缺乏愛的能力。生活中只有很少的人天生具備較強的愛的能力,而對絕大多數人來說,愛的能力是需要通過學習才能具備的, 愛家人、愛友人、愛周圍的人,這往往都是需要努力學習才能具備的能力。
(3)自我成長以及與他人共同成長
*了解并確認自己的人生目標
心理健康的人有明確的人生目標,他知道自己將往何處去,知道為實現目標該做哪些努力和準備。
人天生就有對目的的需要,凡是能有意識地用健康的方式滿足自己這一需要的人,就會經常體驗快樂與滿足感。有些人不快樂,是因為他不知道自己該用什么樣的人生目標去滿足自己的目的需要;也有的人雖然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在強大的社會影響下,他不敢堅持自己的主見,跟著潮流走,雖然也得到了一些東西,但因為那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因而得到了不僅體驗不到快樂,反而更感覺失落。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