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9-09-23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要懂得勞逸結合
要學會富有創造性地休息。比如:盡可能多接觸能使自己快樂的事,具備廣泛的生活樂趣,有一些與專業無關的興趣愛好, 做些多年來想做卻總抽不出時間來做的事,如旅游,和全家人出去玩等等。還要為自己留出能使自己更新、成長、補充能量的時間,如通過各種方式給自己充電,做一些能讓自己放松并且快樂的事,讀一些與工作無關但能幫助我們成長的書。3.培養應對問題的技能(練習六:請在一張紙上列出你當前所遇到的問題并遞次排列,將前三個逐個寫在另一張紙上,并寫下你能想出來的各種方法)一個人活在世界上,總會碰到不順心的事情,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心理學上有一種觀點:很多時候人們的情緒受到困擾,甚至積郁成結,實際上只是由于缺乏處理問題的能力,因此,要想避免心理問題,做好自我心理保健,就需要具備一定的問題解決能力。這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具備處理問題的責任意識
當一個人突然遇到挫折之時,他心理上的防御機制往往會下意識地把責任推給各種環境因素,這樣可以暫時緩解自己心理上的焦慮感,減輕自己的內疚與自責。但從長遠看,卻會妨礙問題的根本解決,有時還會使自己陷入更大的困境。因此,問題當前,我們首先要學會對問題采取負責任的態度。*學會客觀地看待問題 能否客觀知覺現實,是一個人能否有效應付現實的前提。同樣是與領導鬧矛盾,甲實事求是地評價為:我與領導在這個問題上意見不合;而乙知覺為:領導根本看不起我。兩種知覺,兩種處理結果,甲可能會想辦法說服領導,乙卻可能一蹶不振甚或自暴自棄。所以,我們除了要求自己對問題的看法力求客觀外,還有必要學會設身處地從他人的角度看問題,這樣不僅有利于自身情緒的穩定,也有助于問題的解決。
*學會恰當地表達情緒
當我們因為某事而痛苦、悲傷、憤怒或者抑郁時,要能夠尋找一種表達自身情緒的方法,因為一個人只有首先妥善處理好了自己的情緒,才有可能集中精力去處理問題。情緒可以向親友、向自己、向專業人員或者干脆向肇事者表達,但表達是有原則的:第一,對事不對人。例如,可以說“這件事讓我很傷心(生氣、心煩……)”,而不說“你這個人讓我傷心、生氣……”;第二,對自己情緒的描述一定要準確,不要夸大其辭,比如把“生氣”說成“憤怒”。如果真的感覺憤怒,那也可以表達。*懂得尋求社會支持 必要時勇于向他人,包括社會上各種服務性機構求助。懂得求助也包括善于主動尋求并聽取他人的意見和忠告,借助于他人的知識、經驗、思維方式,使自己擺脫困境,有人將這稱之為“利用外腦”。但求助時要能夠體諒他人,不要強人所難。*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想解決問題,先應了解:a.生活永遠是變化的,因此,掌握問題解決的技巧并不意味著從此可以駕馭生活中的一切,而僅僅意味著增加了一些適應生活的能力;b.一題往往有多解,因此,面臨問題時,要盡可能多地想象各種可能的解決辦法,要盡一切可能一題多解 ,心理學上將之稱作“頭腦風暴” 。 c.要知道,無論什么事都會有得有失,不可能只得不失,因此,問題解決的過程就是權衡與取舍的過程亦即選擇的過程。選擇一旦做出,就要同時準備承受其雙重結果:好的與不那么好的。很多人遇事時優柔寡斷,其原因就在于他只想得不想失。可事實是:世界上不存在可以只得不失的事。心理醫生所采用的問題解決模式很多,以下是最便于我們自己操作的一種:
某問題問題解決方對策利弊 1 1 1 2 2 2 3 3 3 …… …… ……
當我們權衡時,我們可以遵循的原則是:在遵循底線倫理的前題下,盡可能選擇利多弊少的解決辦法。換言之,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大。
*認知再評價
有些事件發生后就很難改變,但我們可以通過改變對事件的評價從而緩解內心的沖突。如失戀了,我們可以說“長痛不如短痛,總比結婚后再發生要好”。 此外,任何事件的發生都有利有弊,即使最糟糕的事也一樣,最低限度它可以成為我們的經驗和教訓之一。因此,事件發生后,與其讓悲觀的評價腐蝕我們的情緒,不如尋找一個能使自己盡快恢復心理平衡的樂觀解釋,因為很多時候,是我們的觀念而非事實本身使我們產生困擾。
*學會忍受現實
生活中還有這樣一類事件,它的發生是不可逆的,并且它帶給當事人的痛苦是永久性的,如親人喪失等等,面對這類事件,我們能為自己做的最具建設性的事就是:正視現實,學會忍受痛苦,把自己的能量用到有意義的、能使自己擺脫痛苦并且有助于個人成長的事上。將痛苦轉化為激勵自己成長的資源,我們的痛苦就沒有白受。
4.產生心理上的困擾時懂得尋求幫助尤其是專業幫助
前面大多談的是自助和向親友尋求幫助。但是,當這些都不能幫助我們解除困擾時,我們一定要去尋求專業幫助,換言之,要去向心理醫生求助(如果家屬病到了缺乏自知力的地步,我們就要帶他去看精神科醫生)。
很多人對此有顧慮,總覺得看心理醫生是很丟面子的事,總怕因此而被人說成“有病”或“不正常”。我們前面已談過,世界上根本不存在100%正常的人,就是心理醫生或精神科醫生也一樣。更何況,出現心理問題常常是一個人面臨著成長的轉折點,因此只要有效處理問題,心理危機就會成為心理轉機。所以,我們不必有顧慮,如果總走不出困惑,就要盡快去向專業人員求助,那會讓我們少走很多彎路。
有必要指出,心理醫生和軀體醫生一樣,沒有萬用靈丹妙藥,所以我們不能指望去醫生那幾次,就解決一切問題。心理醫生能為我們做的是:幫助我們調動我們機體自身的自愈潛能,使我們學會借助自身力量恢復健康。此外, 心理醫生也各有專長,如果你在某個醫生那看了一段時間后仍一點兒不見改善,你就要考慮換個醫生。其實,這和看軀體疾病一樣,如果醫生沒看好你的病,你需要質疑的只應是這個醫生,而不應是醫學。
前面提到:一個好的心理醫生不僅僅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問題,更注重幫助我們發現并實現自身的潛能, 提升我們的生活質量。但是,能為我們做到這點的并非只有心理醫生。如果我們能夠自己為自己做到這一切,使自己得以成長和發展,得以充滿幸福感地享受生活,那我們就成了自己的心理醫生,而且一定會是最好的。因為沒有一個心理醫生能比我們更渴望了解我們自己,也沒有一個心理醫生能比我們更急切地想要實現我們自己。更何況我們每個人的心理都如同軀體一樣,存在著極為奇妙而又神奇的自調節功能,只要你有心去尋找去體驗,你就能得到它們的鼎力相助。
“哪里有愿望,哪里就有道路”,所以, 我們一定能成為自己的最好的心理醫生,只要我們愿意!只要我們有自我心理保健的意識和愿望 !(練習七:請對自己大聲說:我要具備大健康!我很高興自己現在不僅具備了自我心理保健的意識,而且知道了自我心理保健的一般常識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