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9-09-23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過去人們總習慣于把老師比作“紅燭”,這個意象的確很美,但是也很悲壯:燃燒自己,照亮別人。可是,和平年代的正常時期,我們是否有必要這么悲壯?!
“照亮別人”是我們做老師的職責,但是,是否只有“燃燒自己”我們才能照亮別人?
如果我們真的可以照亮別人的生活,我們為什么不先把自己照顧好,我們為什么不選擇一種可以持續照耀學生的方式?
我想,我們做老師的,首先要有觀念上的轉變,那就是:我們要持續照亮學生,因此,我們就要首先照顧好自己。不僅僅照顧好自己的身體,也照顧好自己的心理。
有時候,心理健康甚至比軀體健康更重要。因為有軀體健康的人未必總有好心情,并且久而久之,還有可能出現軀體疾病。但是,有心理健康的人,即使不幸有較嚴重的軀體疾病,他仍然有可能有好心情,并最終把疾病的損害降到最低。
為了幫助大家掌握方法,學以致用,請各位最好與一位親友共同讀這篇文章,本文中穿插了一些可以舉一反三的小練習,有些練習如有兩人參與效果會更好。
各位老師,請大家抽出時間做些練習,心理健康的方法不是僅僅讀文章就可以具備的,它是需要實踐并養成習慣的。
請設想一下自己10年后、20年后直到晚年時要達到的人生目標。再想一下,為了你要達到的人生目標,今天你應該做些什么?)
當前年齡 …… 10年后目標…… 20年后目標 …… 你預期能活的年齡
一、心理健康是一個人可以依賴的最重要的內在資源
我們每個人都有許多資源,包括內在的與外在的。外在資源小到親友、熟人、陌生人等,大到時間與空間。內在資源則包括諸如身體狀況、外在長相、心智水平、各種身心調節機能以及生理和心理健康狀況等。
一般說來,人的內在資源大于外在資源。而在所有的內在資源中, 心理健康又是一個人可以依賴的最重要的內在資源。
心理健康是個人內在資源的核心,有心理健康做基石,人的其它內在資源才有可能獲得最高效的利用和提升。
一個人實現心理健康的方法有很多,如具備自我保健意識,讀點自助手冊,觀察心理健康的人,當然,還可以直接到心理醫生那咨詢、求教。
講到心理咨詢的重要性,這里有一個需要澄清的誤區,那就是:“只有有問題才需要做心理咨詢和治療”。其實不然,心理咨詢和治療不僅僅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心理問題,更可以幫助我們發現并實現自身的潛能,使我們獲得成長并提高我們的生活質量。所以,并非有了問題才需要做心理咨詢和治療。
二、心理健康與不健康是一個連續譜
談到軀體的自我保健,大家都知道首先得有有關軀體健康與不健康的基本常識和鑒別力,其次才談得上軀體的自我保健。如感冒時有哪些癥狀,我們自己可以做哪些處理,而發高燒時我們就要慎重,就要考慮去醫院。心理上的自我保健也一樣,我們要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心理不健康。對心理不健康有基本的常識和鑒別力,才談得上自我心理保健。
1.什么叫心理不健康?
和軀體健康一樣,心理問題也是分程度的,它們由輕到重依次表現為:一般心理問題,心理障礙,重癥精神病。
(1)一般心理問題
指由一般的適應問題所引起的持續較長的負性情緒,如痛苦、憂傷、焦慮、憤怒或敵意等。需要指出的是,這里的“負性情緒”指的是會讓人產生不良感受的情緒。但是請注意,負性情緒雖然會讓人感覺不舒服,但它卻是人適應生存的重要資源之一,因為它有助于人的自我保護和生存。
但是, 負性情緒在時間和程度上與一個人所受的挫折不匹配,遠遠超出了他所遇到的問題,比如,失戀后一年都緩不過來,或對與同事間的一個工作分歧長期耿耿于懷等,那就是過度了,就有可能導致一般心理問題了。
有可能導致一般心理問題的適應問題包括:
*人際適應問題,如工作關系、學習關系、家庭關系、友情關系及熟人關系的適應等; 工作關系中,需要適應的包括同事關系、上下級關系以及與合作單位的同行的關系等,有些人一上班就心情不好,工作也常常出差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工作中的人際關系出了問題; 學習關系包括同學關系、師生關系,此外住校的大、中學生,還有一個舍友關系。
家庭關系包括夫妻關系、親子關系、手足關系以及各種親戚關系等,這一大塊關系處理不好,人的生活質量會受到重大影響,心情自然就會受到負性情緒的腐蝕;
友情對人的重要性人所共知,友情是人的社會資源之一,友情關系出了問題,人就會感覺苦惱、不安、擔心等,時間久了,就有可能成為一般心理問題;
熟人關系包括同學、同事、同屋以及鄰里關系等,熟人關系看起來是一個人人際關系中最松散、也最不重要的一部分,但事實上,卻往往是最容易困擾人們情緒的一種人際關系,因為這種關系的發生頻率最高,而你既不可能象與上級一樣保持距離,也不可能象與親友一樣親密無間。因此不僅免不了摩擦,往往不經意間就有可能造成誤解,加之缺乏類似親友間的溝通渠道和方法,因而,常常給人造成壞心情。
*環境適應問題,指物理環境與人文環境的適應。
老人離、退休,年輕人參加工作,各級新生入學,新兵入伍,職位提升或下降,下崗,再上崗,結婚、生子,孩子長大離家,搬遷,親友喪失等等,所有這些變化,都向人的環境適應力提出挑戰,善于適應的人,很快就能在新環境中有新發展,而不善于適應的人,則有可能在新環境中產生大量的負性情緒而無法自拔。
很多人有一個誤區,以為職位升遷、大學生入學、搬進大房子、結婚生子等這樣的好事不存在適應問題。其實不然,所有環境變遷,都存在適應問題。以婚姻為例,通常需要兩年左右的時間,因為不僅要適應彼此,更要適應彼此的家庭習俗等,一些新婚夫婦不了解這點,在出現適應問題后就失去耐心,輕易做出彼此不適應的結論。還有些新婚夫婦因為不了解這點,在彼此關系尚未調節好時就要孩子,結果為日后的適應埋下隱患。
*學習與工作適應問題,前面提到的學習關系與工作關系是指對人的適應,而此處的學習與工作適應則是指對事的適應。
包括能否很快了解和勝任學習與工作,能否在工作或學習中充分體現自己的能力并從中體驗到樂趣。這主要是一個能力適應問題。
*自我適應的問題,自我適應包括:
*對自己身心發育的適應,如從小到老;
*對自己社會角色的適應,如從子女到配偶到父母再到祖父母,從學生到工作人員到上下級再到離退休等;
*在不斷的自我發現后的適應,如對自己局限性和優勢潛能的新發現;
*對自己不斷增長的愿望的適應等。
每一個重大的人生發展階段,同時都是人自我適應的關鍵期,如青春期和中年期。在這些關鍵的人生發展階段,很多困擾都是由于人的自我適應沒有調節好而引發的。而很多環境適應問題,其根源都在于此。一個未曾適應自己的人是很難與環境和平共處的。
由各種適應問題引起的負性情緒,相當于軀體疾病中一般的著涼感冒或熱傷風等,你可以自己處理,如讀一兩本比較好的心理自助手冊等;也可以通過心理咨詢的熱線電話或面對面的心理咨詢,通常就能有效地解決這類問題。除此之外,如果不屬于隱私,還可以直接求助于我們的親友,尤其是父輩、老師、兄長這樣的長輩,以他們的人生經驗,處理非隱私的一般心理問題,通常都是游刃有余的,他們是我們的重要社會資源,對我們又有特殊的了解,因而我們沒必要舍近求遠。當然,如果涉及隱私,最好還是向專業咨詢電話或專業人員咨詢,否則以后有可能影響你和親友之間的關系。這里的問題不在于別人,而在于我們自己,親友幫你把事情處理壞了就不用說了,處理好了也一樣會有問題,因為關系到隱私,事情處理完了以后一段時間,自己有可能就會擔心面子問題、親友是否會說給別人聽等問題,因為自己心存疑慮,就會象“疑人偷斧”一樣對親友起疑心,久而久之,就會損害你們之間的關系。
(2)心理障礙心理障礙包括:人格障礙、神經癥性障礙。
*人格障礙由一些根深蒂固的、持久的偏常行為模式構成。
人格障礙患者與自己所在文化背景中一般人的感覺、知覺、思維、情感,尤其是待人接物的方式上有極明顯的偏離,因而常常表現出極端偏離常態的行為異常。又由于這些極端偏離常態的行為模式較穩定,因而對人格障礙患者的人際關系、家庭生活及其工作等造成許多不良影響。
人格障礙有很多種,如偏執型、反社會型、強迫型、焦慮型、表演型等等, 人格障礙患者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