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院士是世界著名的雜交水稻專家,我國雜交水稻研究領(lǐng)域的開創(chuàng)者和帶頭人,也為我國糧食生產(chǎn)和農(nóng)業(yè)科學的發(fā)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年過古稀、大名鼎鼎、德高望重的水稻專家袁隆平,愛好騎摩托,愛好拉小提琴,愛好打麻將、鉆桌子……
盡管終日與泥巴打交道,可他能把小提琴拉得如泣如訴。談到音樂,袁老有著特殊的感情,他說:“當時大學里的幾個好朋友拉小提琴,我也跟著拉,就愛上了。現(xiàn)在因為得了肩周炎,經(jīng)常拉是不行了。”
喜歡拉小提琴之前,他的愛好是游泳,現(xiàn)在還常常一試身手。
早在抗戰(zhàn)期間,只有8歲的他隨著父母從漢口逃難來到湖南桃源縣。一天,不小心從船頭被擠入滔滔江水,幸遇一位老船工及時搭救。幼小的他決心要像船工老伯那樣學會“劃水”,也能在水里救人。接著,他們又舉家逃到重慶。夏日,每逢放學回家,最愜意的事便是去長江邊上戲水。10歲還不到的孩子,竟敢橫渡長江了!
1947年,他家已經(jīng)返回漢口。當時湖北省舉行游泳比賽,他竟一舉獲得漢口賽區(qū)男子自由泳第一名和全省男子自由泳第二名。
如今他雖至古稀之年,卻依然那般精力充沛,還不時忙里偷閑,攜老伴去游泳池舒展舒展身子。“好在大半生都生活在江南,有水的地方多,游泳還是不成問題的。”他如是說。
73歲的袁隆平說,至于騎摩托則不是愛好,而是工作的需要。因為每天都要到試驗田去,上午一次,下午一次,從播種開始到收獲為止,每天如此,已形成習慣。來回一大圈,走路大概有4公里,每天徒步走怎么得了,那需要多少時間,騎摩托車方便多了。
忙里偷閑,他喜歡和朋友打打麻將。和那些胡同口的老頭老太太有相同的愛好,而且輸了還要鉆桌子,是不是有失身份?袁隆平卻不這樣認為,自己就是一個普通勞動者,與那些納涼聊天打麻將的老頭沒什么區(qū)別。至于那些頭頂上的“光環(huán)”,那是“人家硬給我戴上的,搞得我不好意思,也影響了我生活的自由度”。袁隆平對麻將還有著不同于常人的看法。他認為打麻將里面有辯證法。有人一看到手上的點數(shù)不好,就搖頭嘆氣,這種態(tài)度不可取。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一成不變的。打麻將也是這樣,就是最壞的點數(shù),只要統(tǒng)籌調(diào)配,安排使用得當,也會以劣代優(yōu),以弱勝強。相反,胸無全局,調(diào)配失利,再好的點數(shù)拿在手里,也會轉(zhuǎn)勝為敗的。
“學到老”是袁老的座右銘。他的外語功底厚實,除了兒時深受通曉英文的母親的影響熏陶外,本人的癡迷、勤奮及對語言的敏銳感知和駕馭的天賦,更是他成功的籌碼。在安江那個山寨小鎮(zhèn)呆了幾十年,他的英文幾乎忘盡了,為了知識更新和國際交流的需要,他決意重新把英文找回來。他認為人的腦細胞是用不盡的,人到老年注意用腦可預防老年癡呆癥。國內(nèi)外許多老人退休以后紛紛進老年大學,其主要目的并不在于學習具體知識,而是一種進行“腦力操”的最佳途徑,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學外語尤其可以有效延緩衰老,有人將其稱之為“長壽秘方”。因為學習外語要做到:必須背單詞,這要積極運用記憶力;掌握外語的規(guī)律,運用語法知識去理解語言,要有較高的理解力;對長句、復合句要運用分析力;翻譯單詞、句子、文章需要創(chuàng)造力。
袁隆平曾深有感觸地說:“其實,我最大的興趣是和年輕人在一起。年輕人朝氣蓬勃,敢打敢拼,才是我們事業(yè)的希望。常和年輕人在一起,我就覺得自己還年輕,也充滿了青春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