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2.孤獨感
天津郊區的農民劉大媽有四個子女,但她還是覺得十分孤獨——因為四個子女都在不同的城市工作。劉大媽落寞的告訴記者,“自從去年老伴去世以后,我每天都是一個人對著這空空的屋子,覺得這生活真是沒什么意思。”
孤獨感,是指一種無依無靠,無奈無助的感受。人類是以社會群體中為基本生活方式的群體,所以,很少有人會喜歡孤獨。空巢老人離退休以后,在社會大環境的生活機會減少,而在家庭小環境的生活機會增加。當子女離家而去,自己面對“出門一把鎖,進門一盞燈”的單調生活,每日除了進餐和睡眠之外無事可做,自然會產生孤寂凄涼的感覺。特別是空巢家庭中的喪偶老人孤獨感尤為明顯。長期孤獨生活的老年人,如果再伴有軀體疾病常可產生抑郁、絕望的情緒,甚至出現自殺企圖或行為。
3.衰老感
馬大伯今年剛剛61歲,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也只有一年。最近他越來越覺得自己沒有記性,老是忘記自己要做什么。記者在公園遇見他的時候,馬大伯無奈的感嘆道:“老了啊,子女都不在身邊,平時又沒人說說話。這記性啊,是一年不如一年了。”
衰老感,是指自我感覺體力和精力迅速衰退,做事力不從心的感覺。人生進入老年期以后,機體的各個系統和器官的功能便隨著年齡增大逐漸減退,衰老是一個進行性的,不可逆轉的變化。
空巢老人既失去了社會生活中緊張、忙碌的工作環境,又失去了與子女在一起的和諧、溫馨的家庭生活環境,特別是那些有失落感和孤獨感的空巢老人可產生體力下降、精力不足、記憶力減退、疲乏無力等多種不適的感覺而加重衰老的癥狀。
4.抑郁癥
于醫生最近總是唉聲嘆氣,飯吃不下,覺也睡不香。記者問她,醫生還治不了自己的病嗎?于醫生無奈的說:“我知道自己是患了抑郁癥了。我也想快樂一點啊,但是寶貝兒子不在身邊,退休后老倆口在家里也沒什么事情做,怎么開心得起來啊?”
抑郁癥,是一種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特征的情感性精神障礙疾病。老年抑郁癥是老年人群中的一種常見疾病。其臨床表現主要有抑郁心境、體驗不到快樂、無原因持續感到疲勞、睡眠障礙以及食欲減退等。
有調查結果表明,空巢老人的抑郁癥患病率明顯高于非空巢家庭,而且老年抑郁癥是引起老年人自殺的最主要原因。
5.焦慮癥
走過蜿蜒的山路,見到鄭大媽的時候,老倆口正在“冷戰”。對著記者,鄭大媽毫不客氣的數落老伴:“也不知道是怎么了,自從最小的兒子也考上城里的高中離開家以后,他脾氣就特別暴躁,經常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和我吵架。有時候吧,他整天又唉聲嘆氣的,晚上還常常做惡夢。”
空巢老人的焦慮癥多表現為煩躁不安,緊張恐懼,顧慮重重,有如大禍臨頭,惶惶不可終日,精神十分緊張;或認為病情嚴重,不易治療;或認為問題復雜,無法解決等,即使多方勸解亦不能消除其焦慮情緒。可見到患者面容緊繃,愁眉緊鎖,坐立不安,搓手頓足,唉聲嘆氣,怨天尤人,常有刻板重復的、無意義的小動作。有焦慮癥的老人常伴有心悸、出汗、發抖、口干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癥狀及憂郁或疑病癥狀,此外還多有睡眠不良,難以入睡,多惡夢或夜驚等表現。
應對空巢老人心理危機的5個對策 1.做好思想準備
提前做好迎接空巢的心理準備,時間應以一年以上為宜,這樣老人在思想上可以逐漸適應,以避免在空巢來臨之際大吃一驚,心理上無法承受而產生心理問題影響心身健康。張國璽教授說,實踐結果表明,主動迎接空巢家庭到來的老人較被動接受者產生的心理障礙要小得多。
2.再就業
陳可冀院士今年74歲了,還奮戰在醫療、教學和科研的第一線。陳院士坦言道,雖然子女不在身邊是會令自己覺得孤獨,但是,忙碌的工作沖淡了孤獨的感覺。因此他建議那些已經退休的空巢老人,如果您身體健康狀況較好又有一技之長的話,再就業應該說是一件利國利民利己的好事。
張國璽教授也補充說:“空巢老人的再就業既有利于國家人力資源的再利用;又能給自己增加新的經濟來源,而且可以從工作中體驗歡樂和滿足,能夠幫助空巢老人擺脫心理問題。”
3.做好生活安排
空巢來臨后的第一個半年是老年人思想波動、情緒低落最明顯的時期,這個時候老人可以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豐富多彩一些。多參加一些老年人的集體活動。在這一點上,陳可冀院士特別提醒讀者朋友們:“60~80歲左右的老年人可以多參加一些戶外活動,多接觸一下大自然。而85歲以上的老人我們就稱之為高齡老人,最好是通過社區或者家人在家里組織一些活動。”
4.正確認識衰老
對衰老要有正確的認識,明確衰老是一個正常的生理現象,沒有人能夠逃脫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所以要順其自然,以平和的心態對待衰老。
5.防治抑郁癥與焦慮癥
張國璽教授表示,上述4點的措施大都可以防治抑郁癥和焦慮癥。除此之外,有這兩種心理疾病的空巢老人還應積極采取藥物治療和非藥物療法等。
呼喚:常回家看看 在舉國歡慶、合家團圓的日子,請別忘了,還有一群老人在這喜慶的日子里孤獨地與時間賽跑。陳紅的歌聲還是會一如往年的在您的耳邊想起——您知道嗎?這也正是千千萬萬的空巢老人發出的呼喚。
常回家看看,其實并不是要求子女們必須拋開自己的工作常常回家與父母相聚,空巢老人們也不希望為此影響子女的事業和前途。他們唯一的奢望只不過是,子女能多關心父母,能發自內心的做一些有益于身處空巢的父母的事情。
“子女首先在內心深處要孝”,在談到這個問題的時候,陳可冀院士首先想到的是這一點。“中國的孝文化很重要”,陳院士告訴記者,“子女必須從內心深處誠懇的關心父母”。
子女們首先要充分的認識到空巢老人們在生理上可能遭遇的危機,做到心中有數,才能夠有的放矢的為父母的身體健康做一些實事。其次,子女必須非常清楚自己父母的身體狀況,了解他們的原有疾病,平時多了解和積累一些關于這些疾病的知識,以便于在突發情況下對父母進行救治。張國璽教授特別強調,“和父母住在同一城鎮的子女,與父母房子的距離最好不要太遠。在這一點上,日本人提倡“一碗湯”距離,即子女與老人居住距離相距不要太遠,以送過去一碗湯而不會涼為標準。這是非常有借鑒意義的。
對于身處異地,與父母天各一方的子女,除了托人照顧父母,恐怕更加要注重對父母的精神贍養了。子女要了解空巢老人在情緒上容易產生的不良情緒,經常與父母進行感情和思想的交流。
陳可冀院士談到,他并不要求遠在海外的兒女為自己做什么,只是希望他們能夠經常主動打電話回家,問問父母的情況。“每逢佳節倍思親”,陳院士特別提醒到,“尤其是在逢年過節的時候,子女如果不能回家,也一定要打電話問候父母”。“當然”,張國璽教授補充道,“寫信、寄照片或錄音帶以及互聯網都是可行的與父母的交流方式。”
陳可冀院士表示,空巢其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知道怎樣去應對它。采訪的最后,年逾古稀的陳院士為空巢老人們提出了一些無論對生理還是心理都非常有益的建議。而這些建議,無論是身處空巢的父母,還是真正從內心關心父母的子女們,都是非常有必要了解的:
■定期到醫院或者社區醫療中心檢查身體。間隔時間可以半個月、一個月或者一個季度,因人而異。尤其是那些本身就患有慢性疾病的空巢老人,更是不可忽視身體檢查。
■對生理、心理的疾病都要以預防為主,本著一條早診斷、早治療的原則,即便只是一個感冒,也決不能因為病小而拖延。
■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特別是健康保健方面的知識。這既可以排遣空巢老人的孤獨感,也能增加他們的保健知識,使自己活得更健康。
2/2 首頁 上一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