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年人群體中 ,老年期精神障礙如癡呆、抑郁等為數不少,國外報道大約在10%-20%之間。我國的患 病率總數占調查人口數的5.5%-10%,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數目。在2000年,我國不少城市老年人口比例將接近 或超過10%,如此算來,至少有幾百萬的老人存在著精神障礙。對他們的治療、護理以及社會服務等將成為21世紀的一大社會問題。
如何給老人更多關心,真正做到老有所養,使老人幸福歡度晚年,是家庭以及社會責無旁貸的義務。 而提高老人群、特別是易感人群(精神障礙,尤其是癡呆的照料者便屬于易感人群之列)的生活質量是 精神衛生工作者的重要任務之一。
伴侶動物為老年人創造更多社會交往的機會 最近,美國獸醫學和生物學專家通過研究發現,伴侶動物和其年邁的主人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依賴的關系有利于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擁有伴侶動物的老人生活更愉快,壽命更長。
暮年的生活會出現許多變化,其中一個核心問題是如何繼續維持與社會的交往。社交活動可減輕孤獨感,增加生活情趣。隨著配偶及親朋好友的相繼離世,越來越多的人不得不在失去人間親情的情況下生活,而保持社交關系對于人體健康和培育美好感受是非常重要的。人和伴侶動物之間(特別是狗、貓)的關系遠在 他失去親人之前就已存在,一旦不幸發生,這種關系便會使人感到親情的慰藉依然存在。伴侶動物使愛心和 親情得以延續,通過相互間建立彼此熟悉的親切交流,可部分地滿足老年人的社交需要。由美國科學家在加 拿大安大略州惠靈頓縣做的一次調查表明,伴侶動物擁有者的身體狀況比不擁有伴侶動物的人好。其中部分 原因是因為伴侶動物飼養者一般活動量大而多,身體也就健康。
伴侶動物-老年人生活的添加劑 伴侶動物為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平添一個關注的焦點,使他們去關心寵物的種種需要,給寵物提供飲食, 有的還要每天帶著去散步。因此,平時活動很少的老人有了一個關心的對象,而這個對象對他的關心又是那 樣積極響應,感激不盡。遛狗的同時也增加老人與他人交際的機會,從而可減輕孤獨感。此外,少量的運動 對老人的總體健康也有利。
在配偶去世后接著飼養死者留下的伴侶動物的例子不勝枚舉。這時,寵物便成了連接生者與逝者之間的紐帶,對生者起著重要的精神依賴作用。同時,寵物也有助于調整其生活內容-使他感到每天有責任去關懷寵物,而寵物欣然接受這種關愛又反過來給他以滿足。這一切都有利于生者在受喪失親人之痛苦的同時與寵 物建立更為緊密的關系。
據報道,擁有伴侶動物的老人在心臟病發作時的幸存可能性要大于沒有伴侶動物的老人。此外,科學實 驗也證明,撫摸伴侶動物可降低人的血壓。這兩則信息說明飼養寵物有利于人體的心血管系統。最近有消息 說,去醫院看病的老人中不飼養寵物的人多。
在疾病治療方面,寵物可幫助慢性疾病和殘疾人的康復,也可協助養老院的服務。在國外,已在老人中 心開展利用伴侶動物協助治療的項目,最近常采用的是小型動物,尤其是犬。這些治療項目的主要成果是改 善了生活質量。
人們隨著年事的增長,必須應付相應出現的生理上的變化。而伴侶動物的出現可幫助完成過去和現在之 間的延續。動物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增加了一份永恒的關愛,一份難以表白的支持。老人與寵物的關系表現 為相互支持和關懷,綿綿不絕,忠貞不渝;雙方都成為對方傾注愛心的對象,并且都獲得對方毫無保留的回 報。在生活的壓力變得不堪承受時,這種關愛就成了鼓勵的源泉。在老人的生活環境出現重大變故時,伴侶動物就成為他們生命的助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