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大多數老年人心胸寬闊,為人處事冷靜客觀,豁達適度,人際關系正常,但也有些老年人想問題、做事情、處理人際關系時,心胸比較狹窄,喜歡斤斤計較,只怕自己吃虧,當這些老人覺得自己在生活中“失去”的太多太多,而“得到”的卻很少很少時,往往會變得意氣消沉,心灰意冷。這些老人疑心特別重,喜歡猜疑,常常無中生有地懷疑別人或歪曲對方的原意。有時常因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與人爭吵或生悶氣,人際關系搞得很緊張。這些老年人還常常把自己的身份、地位、級別看得很重,很怕失去什么。當有人不慎冒犯了他,他就大發脾氣,不肯原諒。
實踐表明,經;嫉没际,心胸狹窄的人,平時總是憂思不斷,耿耿于懷,精神緊張,痛苦纏身,很容易得精神憂郁癥、癔病、偏執精神病等。那么,怎樣改掉這些毛。
(1)要跳出“我”的狹小圈子。心胸狹窄,患得患失的人,凡事總是以我為中心,把個人得失看得很重。要改掉這個毛病,就必須跳出“我”的小圈子,去掉一些私心,減少一些計較,這樣時間久了,心胸就會慢慢開闊起來。例如,有些老年人為自己在退休前未能加上工資,評上職稱,分上房子而整天悶悶不樂,感到委屈、壓抑、憤怒。其實,一個單位加工資、評職稱、分房子,情況相當復雜,有的是受現行政策規定的限制,有的是受名額的限制,等等。如果我們能多從國家、集體、他人的利益方面想想,那么個人的一點損失就不算什么了。
(2)要學得寬容些,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凡事多為他人著想,多為他人排憂解難,對他人的過失給予更多的理解和體諒,這樣我們就能從生活中獲得許多安慰和快樂,取得他人的尊敬。相反,為一點小事斤斤計較,橫眉冷對,怒目相視,不能謙讓,那么,我們就會活得很累,自尋許多煩惱。
(3)要學會適當的放棄和犧牲。生活中的事情不可能都合理,心甘情愿地為某些事作些犧牲,放棄一些要求,不僅是應該的,而且也是需要的。高爾基說得好:給予永遠比索取要好。犧牲一點,放棄一點,并不影響你什么,但卻可以換來和平與寧靜,得到他人的理解與尊重,自己的心靈也會因為付出而感到滿足和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