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老還童一直是人們所期望的。古代君王為了“長命百歲”,煉丹藥、尋名醫,最終仍無法如愿。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醫療條件改善了,人的壽命也得以延長,那么“返老還童”到底可不可能呢?從這期開始,我們將陸續就所謂的“返老還童”現象請專家點評。 老花眼,是指老年人眼睛調節功能衰退后,睫狀肌收縮力減弱,晶體硬化彈性降低、變凸能力(也叫晶體屈折力)變差,出現看近物困難或伴有眼疲勞等癥狀。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通常是在看近物時,配戴“老花眼鏡”——凸透鏡來代替晶體變凸能力。
有句俗話說:花不花,四十七、八。意思是說人到了一定年齡,都會有老花眼,而且隨著年齡的增加,老花度數還會逐年遞增。于是,有人將老花眼和衰老劃上了等號,進而認為老花癥狀減輕,甚至消失,就是“返老還童”;老花癥狀加重就是“未老先衰”。其實,這兩種看法都是不對的。
5種疾病讓老花眼不“花”
從生理學上說,有兩種原因可讓老花眼癥狀減輕或消失:1.晶體凸度增加,對分散光集合力增大,使之提前聚焦在視網膜上;2.眼軸增長,形成近視,使視網膜向后移位,與焦點重合。但是不管是哪種情況,都是由疾病引起的,且下列5種疾病最為常見:
老年白內障:因維生素B2、維生素C缺乏使晶體內水化代謝障礙,透明晶體發生混濁形成白內障。同時,水分在晶體內積聚,造成晶體變大變凸,增強晶體屈折力,使聚焦點提前,導致老花癥狀減輕或消失。
糖尿病:血糖升高時,通過尿液丟失的無機鹽增多,使血的滲透壓降低,眼內滲透壓增高。血中水分滲入到眼內和晶體內,使晶體增大變凸,屈折力增加,造成老花癥狀減輕或消失。當血糖下降或正常時,老花癥狀又出現,甚至同原來一樣。
老年原發性青光眼:因長期眼壓增高壓迫眼球后壁,使之缺血、變性、萎縮、軟化,造成眼軸伸長。有學者統計老年原發性青光眼可致眼軸增長0.9毫米。再加上房水排不出去,被迫滲入晶體內,使之變凸0.59毫米。兩種原因可造成小于或等于300度的近視,使老花度數大部分被抵消或消失。
反復發作性鞏膜炎:尤其是鞏膜炎、鞏膜葡萄腫,加之部分老人缺鈣,鞏膜硬度更差,使眼軸拉長抵消了部分老花,造成老花癥狀減輕。
磺胺和鉀中毒:常期服用磺胺藥物或食用過多的鉀,均可引起中毒。中毒后可產生200~400度的近視,可抵消老花度數。但經過搶救治療后1個月左右,近視又會消失,老花又再復原。
所以,老花癥狀減輕或消失,并不是人們所謂的“返老還童”,反而會是某種疾病的征兆,應當及時求醫,盡快找出病因,早期治療為上策。
5種疾病使老花眼突然更“花”
正常情況下,老花度數1年增加10度左右,那么增加100度就大概需要10年的時間。有的老人配上合適的老花鏡不到幾個月,就突然不好使了,自己再配一副增加了100度的老花眼鏡可解決問題。他就認為:人家10年增加100度,我這幾個月就增加了100度,這不就是未老先衰嗎?其實不然,老花眼度數突然增加,也是由疾病引起的,以下5種疾病較為常見:
1、球后腫瘤。腫瘤逐漸增大可能壓迫球后壁,使眼軸變短,產生遠視,使老花度數增加。
2、干性初期和濕性黃斑變性。
3、中心性漿液性網絡膜炎。
4、鈍力眼外傷或內眼術后。
5、慢性腦瘤腦壓增高。
后面4種都有眼球后極和黃斑水腫,使眼軸縮短,視網膜前移,形成病理性遠視,造成老花度數增加。
綜上所述,不管是老花眼變得不“花”了,還是“花”得更厲害了,都應該是疾病造成的,千萬不要簡單歸結為“返老還童”或是“未老先衰”。為防視力受損,造成失明,老年人還是應該及時到正規醫院眼科就診,以明確診斷,早期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