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有一篇小學課文叫《寒號鳥》,說古老的原始森林中,有一只寒號鳥,羽毛美麗,歌喉嘹亮。他到處賣弄聰明,嘲笑別人勞動。 一些好心的鳥兒提醒它:“深秋了,快壘個窩吧!不然冬天來了怎么過呢?”寒號鳥輕蔑地說:“冬天還早呢,明天再搭吧,急什么!趁著今天大好時光,盡情地玩吧!”這樣,日復一日。冬天到了,鳥兒們晚上都躲在暖和的安樂窩里休息,寒號鳥在寒風里凍得發抖,哀叫:“明天就壘窩。”幾天過去,寒號鳥被凍死了。顯然,寒號鳥無“未雨綢繆”的深謀遠慮,到頭來只有坐以待斃。這篇寓言曾教育過多少代人,至今仍能給人以警示。
“未雨綢繆”語出《詩經·豳風·鴟鸮》:“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釋義,趁天還未下雨,先把門窗纏縛牢固。綢繆,有修繕的意思。清初文人朱用純著《治家格言》稱:“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喻意做什么事都要有所準備。如是現時人們常說的“憂患意識”,有備則無患。如今,居住商品房,需物業管理。那么,人的身心保健需健康管理,就不難理解了。
從另一個層面看退休養老,自然就是“健康投資”問題。親聞某廠老總楊先生,艱苦創業,悉心經營,企業注冊資金1個億,是納稅大戶之一。一天夜里,他因突發心臟病猝死離世,時年52歲。據說,他已存入個人養老保險金300萬元。事業受挫,家人失落。楊先生把“養老金”遺留他人,卻將“遺憾”給了自己。引人遐想的是,楊先生依然步“寒號鳥”的后塵,在“健康投資”方面,沒有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沒有感悟“福如東海長流水”的真諦,沒有在防病保健上“未雨綢繆”,結果落得個“中年早逝”。
中年人面對“健康問題——遭遇猝死”,是不容回避的現實。有調查顯示,心原性猝死在西方國家占死亡總人數的25%~30%,在我國約占5%。心原性猝死中最常見的病因是冠心病,醫學家指出,40歲以上的肥胖男性,多屬于冠心病高發人群。嗜煙、酗酒、過勞等都可能是導致心肌梗死的誘因。難道還不應該多加小心嗎
“人到中年萬事憂”,主要憂在“健康”失控。人體生理機制衰老進程始于19歲,到40歲已進入完全衰老的臨界點。20歲以后,每長10年,身體的新陳代謝率就減慢2%;直到70歲時,身體的所有器官功能會普遍下降到20歲時的30%。如不在意健康投資,一旦感覺力不從心,其時衰老進程已無法再逆轉。現代人物質生活雖有極大改善,但潛伏的健康危機甚 上了年紀的人,身上,尤其是頭面部,會出現一些黑褐色的扁平斑點,人們稱之為“壽斑”、“老年斑”,認為這是進入老年期的一種征象。壽斑實際上指的是老年疣和老年角化病,前者是一種良性表皮腫瘤,后者則屬“癌前病變”,二者截然不同,不可混為一談。
老年疣又叫脂溢性角化病,常見于手背、面頸、軀干等處。表現為芝麻大至黃豆大或更大的淡褐到深褐乃至黑色的皮疹,稍高出皮面,也可呈乳頭狀,境界清楚,表面常附有油脂性鱗屑,觸之柔軟,不痛不癢。因為人進入老年之后,新陳代謝能力降低,細胞膜中各種不飽和脂肪酸和類脂質氧化后生成的氧化物,經銅離子催化后形成脂褐質,堆積在細胞內,就會使皮膚出現黑褐色斑點或斑塊。老年疣是一種良性表皮增生樣改變,不需要治療。
老年角化病,又叫日光性角化病,發病與長期日曬有關,多見于老年農民、漁民或長期從事室外工作者。皮疹多發生于面部、禿發的頭頂部和手背處,表面如黃豆至蠶豆大、孤立的丘疹或隆起性結節,境界常不清楚,表面粗糙,質地較硬,覆以黃褐色或黑褐色痂皮,不易剝離,若強行揭除痂皮,可見潮紅滲出面,易出血。本病是一種癌前損害,約有20%的病人皮損可惡變成鱗狀細胞癌。一旦周圍發紅,基底擴大或潰破出血時,常為惡變的征兆,要馬上到醫院采用冷凍或手術切除。
多,一日三餐營養失衡,生活環境污染嚴重,庸醫假藥借機橫行,導致健康危機無處不在。于是“健康管理”應運而生,急需倡導“為健康投資,讓幸福增值”。
“健康管理”是世界衛生組織(WHO)在維多利亞宣言中提出的以“健康四大基石”理念為基礎,以預防和控制疾病危險因素為核心,構筑“健康新起點”,最大限度地保障個人與群體健康,實施全方位“管家式”的健康管理服務。
“健康管理”是對個人或群體的健康危險因素進行全面管理的過程。內容有三點:一是收集個人健康信息,隨時發現健康問題,為評價和干預管理提供依據;二是評價健康危險因素,對個人健康現狀及發展趨勢做出預測,起到健康警示作用;三是實現個人健康規劃,改善健康狀況。對不同危險因素予以個性化的健康指導,通過健康管理的全過程,改善健康狀況,提高生活質量,節省醫療費用。分三級預防:一級預防是健康教育,防病保健;二級預防是發現疾病,規范治療;三級預防是控制并發,避免后患。猶如房屋實施“物業管理”一樣,進行有償服務管理。
大千世界的人,由于年齡、性別、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活環境的不同,每個人具有各自不同的特點,所患疾病也是各不相同的。男女性別不同體檢也有所區別。
雖然美國有記錄的健康管理研究只有20多年的歷史,而早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保險業就率先提出健康管理的概念,醫生通過健康評價,指導病人自我保健,力求降低醫療費用,控制保險公司風險,奠定健康管理事業的發展基礎。國外健康管理的商業性運作已經有幾十年的歷史。目前美國約有70%的人口都在健康管理的服務范圍內,每年都會進行至少一次健康體檢。近半個世紀中,美國人的平均壽命增加了30歲,原因是公共衛生和全民對防病的重視。美國的健康管理包括6個方面:生活方式管理、需求管理、疾病管理、災難性病傷管理、殘疾管理和綜合人群健康管理。通過協調不同的健康管理策略來對個體提供更為全面的健康和福利管理,這些策略都是以人的健康需要為中心而發展起來的。盡管美國現在每年國內生產總值的17%用于醫療開支,但還有4 200萬人沒有醫療保險,約占美國人口的16%。據調查,美國醫療費用上升無法遏制的原因是,有限的醫療資源無法滿足醫療需求的不斷增長。這就促進了健康管理事業的快速發展。如今,德國、英國、芬蘭、日本等國,也逐步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健康管理組織。健康管理在一些國家現在已成為一門新興產業。
國人每年參加體檢者不足總人口的5%,主動體檢的人數還不到0。3%。健康管理在我國的出現只有幾年,一些大城市為數不多的專業體檢機構也只有很少的個人光顧。與國外相比,差異極大,讓人警醒。目前,現代化的專業醫療檢測水平,基本可以全面真實地了解人體的健康狀況,將健康檢查、健康咨詢、健康促進和健康服務融于一體,致力于大眾的健康管理服務。當然,前提是“誠信”為本。應該提醒的是,現時社會上五花八門的“免費查體”,絕大多數屬于商業運作,實質上是藥品商或醫療器械商的一種促銷活動,大概是“賣的什么藥”準能“查出什么病”,結果是,免費查體,高價賣藥。這與正常的“健康管理”毫不搭界,還須審慎識別。
在中國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國民健康需求問題日益突出,不斷擴大的醫療及健康需求和有限的衛生資源之間的矛盾正在加劇。如何在保證人人享有健康的前提下,有效地使用現有的醫藥衛生資源來滿足十三億國民的醫療及健康需求,這確是國人面臨的一個難題。
為保證人人享有健康,當務之急是建立同時能為健康和不健康的人服務的健康維護和管理系統。悟出這個道理后,人們自會越來越重視健康管理。從側翼上也有助于改善“看病難,看病貴”的現狀。
近年來,我國健康管理作為一個行業才剛剛起步,引起了各方面的關注。以健康管理名義服務社會的服務機構已有200家以上,他們從不同層面來完成相關健康管理服務。如健康體檢、健康評估、健康指導等。早在2003年12月,由衛生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共同主辦,由北京耀華康業公司承辦的《健康管理與健康保險高層論壇》在北京召開,對健康管理事業的開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2005年12月8日,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出臺了“健康保險管理辦法(草案)”。而《健康保險管理辦法》已在2006年6月12日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辦公會上審議通過,2006年9月1日起施行,為促進國人健康保險的發展,規范健康保險的經營,保護健康保險活動及投保人的合法權益,發揮積極有效的推進作用。觀念更新,方法對路,自我完善“健康管理”,選擇今天健康投資,決定明日自身平安。
我國明代養生學家徐春圃曾提出:“未病時謹慎預防;已病時精心就醫。就醫宜在病輕時,而不應病沉重后,甚至拖至病勢危重之際。”他說:“勿因不愿服藥而貽誤病情。對醫生、療法、用藥等,均應仔細斟酌挑選,不可擅自主張,盲從濫施。辨別高明醫生,確認正當療法,對癥適量用藥,方可祛疾康寧。”盡量不要“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以古鏡為鑒,求健康長壽,積極推進健康管理事業,將造福于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