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標題[/!--empirenews.page--] 祖國醫學理論認為,天有三陰三陽六氣和五行金、木、水、火、土的變化,人體也有三陰三陽六氣和五行的運動,而自然氣候的變化,關系于陰陽六氣和五行的運動、人體的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取決于六經和五臟之氣的協調。因此,人體的生命活動與自然變化是同一道理。同時又認為自然界陰陽五行的運動,與人體五臟六經之氣的運動是相互收受通應的,這就是“天人一理”、“人身一小天地”,以及“天人相應”和“人與天地相參”的“天人一體”觀。正如《黃帝內經》里所說:“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這里的日月,是指日月的運行,也就是天體的運動、氣候的變化。
“天、地”,古人是指整個自然界而言,“天地一體”就是說自然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關于這一點,早在《黃帝內經》里就有明確論述,如《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里指出:“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化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這就是說,天地萬物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們之間都是互相影響的、相互作用、相互聯系、相目互依存的。天地之間有四時五行的變化,產生各種不同的氣候,在不同的氣候下,一切生物有生長、發展、消亡的過程,人體五臟也有不同的變化,產生喜怒悲憂恐五態。“四時”就是每年的春、夏、秋、冬這四個季節,它的形成還得從我們生活的場所——地球說起。
地球每365日5時48分46(或45)秒繞太陽公轉——周,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一年;同時,地球本身還在自轉,每24小時轉一圈,也就是一天。它的旋轉軸和地球繞太陽公轉軌道面有66.5°的交角,于是在公轉過程中有半年是北半球離太陽近些,有半年是南半球離太陽近些。在北半球的夏至,太陽直射在北緯23.5°緯圈上,在北半球的冬至,太陽直射在南緯23.5°的緯圈上,其他時候,太陽直射在這兩個緯度帶之間,春分和秋分,太陽兩次過赤道天頂,直射在赤道上,所以地球公轉一周,太陽直射的位置在南、北回歸線之間往返一個來回,世界各地受陽光照射的情況也隨之出現有規律的變化,這就形成了有規律的季節交替。
四個季節里氣候各有特點,春溫春生,夏熱夏長,秋涼秋收,冬寒冬藏。這四個季節又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是一個連續變化的過程。沒有生長,就無所謂收藏,也就沒有第二年的再生長。正因為有了寒熱溫涼,生長收藏的消長進退變化,才有了生命的正常發育和成長。關于這一點,中醫學是這樣解釋的,如《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里說:“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所謂“四時陰陽”,指一年四時寒熱溫涼的變化,是由于一年中陰陽氣消長所形成的,故稱“四時陰陽”,例如冬至一陽生,由春至夏是陽長陰消的過程,所以有春之溫,夏之熱;夏至一陰生,由秋至冬是陰長陽消的過程,所以有秋之涼、冬之寒。由于四時陰陽消長的變化,所以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生物發展生長的規律,因而四時陰陽是萬物的根本。根本,即指萬物生和死的本源。
“六氣”是指自然界中,風、寒、暑、濕、燥、火六種氣候,這六種氣候是一年四季氣候消長進退變化中產生出來的,它們雖然各有特點,但又是互相調節的,因為有了這六種正常的氣候變化,才有一年溫、熱、涼、寒和生長收藏的陰陽變化,所以自然界的氣候可以互相調節,以利萬物的生長發育,并使整個自然界氣候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這一整體是在不斷運動變化的,是有規律的,遵循和利用這個規律,維持陰陽動態平衡,對人類有益,破壞這個平衡,則會“災害至矣”。
不難看出,人與自然界確是不可分割的整體。自然界的復雜變化,會影響到人體的各個方面。關于這一點,《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里說:“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腎……”,這里的東、南、中、西、北是五方,風、熱、濕、燥、寒是謂五氣;木、火、土、金、水,是謂五行,酸、苦、甘、辛、咸是謂五味;肝、心、脾、肺、腎是謂五臟,這里的五臟,中醫認為是代表了人體以五臟為主體的適應自然五方、五氣變化的五個功能活動系統。人體的五大系統與自然界的五方、五氣、五行等密切聯系起來,形成了人與自然密切聯系的功能活動系統,說明了人與自然統一的觀點。其理論意義是:
在生理方面,不僅要從人的整體活動中去認識、研究各臟器的功能活動;還要看到人與自然不可分割的關系;在病理方面,不僅要從整體來分析、研究局部的病變,還應注意到自然變化對疾病的影響;在診斷方面,不僅不要孤立地看病,而應當看到整個病人,還要看到病人與自然的關系,因而在治療上,就必須從局部推測整體,從整體來調整局部的病變。那么,自然界的氣候變化又是如何具體地影響人體的呢?
第一,四時對人體精神活動的影響。
在醫學名著《黃帝內經》里專門有一篇是討論四時氣候變化對人體精神活動影響的,即《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對于此篇,《黃帝內經直解》指出:“四氣調神氣、隨春夏秋冬四時之氣,調肝、心、脾、肺、腎五臟之神態也。”著名醫學家吳鶴皋也說:“言順于四時之氣,調攝精神,亦上醫治未病也”,所以篇名川“四氣調神”。這里的“四氣”,即春、夏、秋、冬四時氣候;“神”,指人們的精神意志。四時氣候變化,是外在環境的一個主要方面,精神活動,則是人體內在臟氣活動的主宰,內在臟氣與外在環境間取得統一協調,才能保證身體健康。
第二,四時對人體氣血活動的影響。
祖國醫學認為外界氣候變化對人體氣血的影響也是顯著的,如《內經素問·八正神明論》里說:“天溫日明,則人血淖液而衛氣浮,故血易瀉,氣易行;天寒日陰,則人血凝位而衛氣沉。”意思是說,在天熱時則氣血暢通易行,天寒時則氣血凝滯沉澀。
中醫認為,氣血行于經脈之中,故氣候對氣血運行的變化會進一步引起脈象的變化,如夏天氣溫高、氣壓低,氣溫高則人體經常出汗、使脈管易于擴張,氣壓低則外界阻力減弱,這就形成了夏天的特有脈象微鉤,即中醫所說的洪脈。而冬季則相反,冬天氣溫低,氣壓高,由于氣溫低,人體經常處于緊束狀態,脈亦呈現緊象,氣壓高則血液流向體表時,受到外界的阻力增大,則脈因之而沉,從而形成了深沉有力微石的冬脈。
不僅夏天、冬天的氣候對脈象有影響,即使是春天、秋天的氣候變化亦影響于脈。關于這一點,在《內經素問·脈要精微論》里,曾有過形象生動的描述,意思是說,在萬物之外,六合之內,天地間的一切變化,都是與陰陽的變化規律相應的,例如從春天的溫暖,發展為夏天的暑熱;從秋天的涼風勁急,演變為冬天的寒風怒號,四時氣候這樣變化,人的脈象也相應地上下變動。所以春季的脈象,如規之圓滑;夏季的脈象,如矩之方盛;秋季的脈象,如衡之平浮;冬季的脈象,如權之沉下。四時陰陽氣的變化情況是,冬至節后的45天,陽氣微上,陰氣微降;夏至節后的45天,陰氣微升,陽氣微降。陰陽氣的這種升降變化有一定的時期,因之脈象的變化也應期與之相應的變化。
《內經素問·脈要精微論》里還說:四時的脈象,春脈浮而滑利,好像魚兒游在水波之中;夏脈則在皮膚之上,脈象盛滿如同萬物茂盛繁榮;秋脈則在皮膚之下,好像蟄蟲將要伏藏的樣子;冬脈則沉伏在骨,猶如蟄蟲藏伏得很固密,又如冬季人們避寒深居室內。
以上充分說明了自然界氣候的變化對人體氣血經脈的影響是顯著的。若氣候的變化超出了人體適應的范圍,則會使氣血的運行發生障礙。如《黃帝內經》里說:“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于脈外則血少,客于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這里的泣而不行,就是寒邪侵襲于脈外,使血脈流行不暢;若寒邪侵入脈中,則血病影響及氣,脈氣不能暢通,就要突然發生疼痛。
第三,四時對五臟的影響。
在《內經素問·金匱真言論》里曾明確提出“五臟應四時,各有收應”的問題,即五臟和自然界四時陰陽相應,各有影響。在《內經素問·六節臟象論》里則具體他說:“心者,生之本……為陽中之太陽,通于夏氣;肺者,氣之本……為陽中之太陰,通于秋氣;腎者,……為陰中之少陰,通于冬氣;肝者,罷極之本……為陽中之少陽,通于春氣……。”此外,在《黃帝內經》里還有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長夏、肺主秋、腎主冬的明文記載。
事實上,四時氣候對五臟的影響是非常明顯的,就拿夏季來說,夏季是人體的新陳代謝最活躍的時期,尤其是室外活動特別多,而且活動量也相對增大,再加上夏天晝長夜短、天氣特別炎熱,故睡眠時間也較其他季節少一些。這
1/3 1 2 3 下一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