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醫學會雜志》公布的一項日本研究成果表明,不抽煙者處于“被動抽煙”的環境中僅僅半小時,心臟冠狀動脈血液的循環量就會減少。這一研究結果強調了“被動抽煙”的危險性。
在這項研究中,15名不抽煙者和15名抽煙者被要求在醫院的抽煙室呆30分鐘,之后對他們各自的血液狀況受到的影響進行檢查。結果發現,心臟動脈此前已顯示受損的抽煙者并未受這項活動的影響。而不抽煙者卻被發現,心臟動脈擴張能力減弱。以前的研究已表明,心臟動脈擴張能力減弱可能是心動脈硬化的先兆。
研究人員說,心臟動脈擴張能力減弱這一變化,可能是造成“被動抽煙”的不抽煙者患心臟病并因此而死亡的危險因素之一。然而,這一結果沒有檢測不抽煙者暫時處于抽煙的環境造成的這一變化是否為永久性變化。美國心臟病協會的戴維.法克森博士說,以前對抽煙者進行的研究表明,如果抽煙者戒煙后,類似的心臟動脈擴張能力減弱的變化可能會得以修復。如果繼續處于抽煙的環境,“慢慢地,隨著心臟動脈開始硬化,心臟動脈擴張能力減弱的變化就不再能修復了。”科學家以前就已了解“被動抽煙”會產生不良后果,日本科學家的這項最新研究某種程度上證實了以前的認識。
在研究中,日本大阪市醫學院的大津賀良博士使用了血壓測量和圖像顯示技術超聲波心動描記法,對心臟動脈擴張能力進行檢測。在處于“被動抽煙”的環境前后,都要對研究對象進行上述2項檢查。在研究中發現,煙霧可能會減弱心動脈細胞內壁的功能,心動脈細胞內壁可以幫助調節心動脈的擴張。科學家認為,心動脈細胞內壁受損將導致心動脈堵塞或狹窄,從而可能誘發冠心病。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醫學教授斯坦頓.格蘭斯說,這一發現對有關“被動抽煙”的討論可謂是“火上澆油”。他說:“當人們走進一家煙霧繚繞的餐館時,難道他們希望心動脈的供血功能受到損害嗎,即時這種損害只是一小會兒?”美國心臟病協會已把“被動抽煙”稱為“沉默殺手”。據該協會估計,在家里處于“被動抽煙”環境中的人比家中無人抽煙的人死于心臟病的機率高30%。
美國雷諾茲煙草公司發言人塞斯.莫斯科維茨則說,這一研究結果并不會影響雷諾茲公司對“被動抽煙”的看法。雷諾茲煙草公司認為,沒有科學證據表明,“被動抽煙”是導致不抽煙的成年人患肺癌、心臟病或其它疾病的危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