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小心癌
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與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享年83歲,應該是長壽老人。可是事實上在他生命最后的16年中,一直在與癌癥做痛苦的搏斗,在經過了33次手術后,于1939年死于癌。由于常年,弗洛伊德在61歲時出現下頜牙齦白色物,但是這并沒有引起他的重視。67歲時,牙齦白色物增大迅速,伴發出血和疼痛,此時他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就醫的診斷結果是他患了癌。至此弗洛伊德不得不在其晚年的歲月中接受一次又一次的手術,甚至在去世前還接受了當時最先進的巴黎“居里研究院”的放射治療,但仍無濟于事。逝前,他整個下頜全部爛掉,不能進食,痛苦萬分。
其實弗洛伊德最初出現的下頜牙齦白色物是粘膜白斑,而白斑則是最常見的癌前病變之一。所謂癌前病變是指機體組織的某些病變本身并不是癌,但經過各種長期的不良刺激,極可能轉變為癌。長期的這一不良習慣導致弗洛伊德患上白斑這一癌前病變,而他的漠視則導致白斑的進一步發展惡化,最終演變為癌。那么,癌應該如何預防呢?
醫生認為要預防癌,首先要盡量消除致癌因素,去除內的慢性刺激,如及時處理齲齒、殘冠、殘根,去除不良假牙等,以免粘膜經常受損傷或刺激而形成潰爛,誘發癌變;另外要注意衛生,早晚刷牙,飯后漱口;不吃過燙或過于刺激的食物;戒煙酒;避免精神過度緊張或抑郁。其次要及時處理好癌前病變,最常見的癌前病變就是粘膜白斑,表現為粘膜表面出現界限清楚的白色斑塊,表面略粗糙,也可發生潰瘍、糜爛,部分患者有刺痛,也可無自覺癥狀。扁平苔蘚是較常見的癌前病變,其特點是粘膜上出現有光澤的小白疹構成的條紋,互相交織成網狀或樹枝狀,也可引起粘膜紅腫、潰瘍或糜爛。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當患處突然出現增長迅速,伴發出血和疼痛等癥狀時,往往是癌變的先兆。不要諱疾忌醫,發現病變應及早就醫,力爭做到癌的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并堅持定期檢查。癌前病變或早期癌比較容易發現,如果能及時治療,是可以治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