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古代的學術著作《列子》的“楊朱”篇中,有這樣一個“野老獻曝”的故事,說的是:從前,宋國有個田野老人,窮得只能靠粗麻之衣過冬。太陽出來了,他就跑到屋外去曬太陽以御寒冷。這使他感到十分暖和、舒服,竟不知道天底下還有大廈、暖衣、綿衣、肥鮮之類的好東西。于是他就對老伴說!柏撊罩,人莫知者,
以獻吾君,將有重賞!边@野老想把曬太陽的暖和、舒服奉獻給君王,雖似嫌孤陋寡聞,不識時務,然細想來,他所欲獻于君王的“負日之暄”這一做法,還真包含有值得我們探究、借鑒的科學道理呢。
這一故事中所說的“負日之暄”,俗言之就是背對著日光曬太陽,用今天的話來說也就是“日光浴”。
我國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十分推重“負日之暄”這一養生之道,常勤自操練,并深得其惠。他在《負冬日》一詩中,以欣喜的心情描繪了在冬天曬背全過程中的身心體驗,詩云:“負暄閉目坐,和氣生肌膚。初似欽醇醪,又如蟄者蘇。外融百骸暢,中適一念無。曠然忘所在,心與虛空俱!笨梢哉f,他能活到七十四歲,得益于冬日之
“負暄”大概是并不在其少的。
我國傳統的醫學理論十分重視背部的保暖,認為背為陽中之陽,是風寒之邪侵襲人體首當其沖的部位,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應該避免受到寒邪侵襲,尤其是氣候變冷時,應及時添加衣服,老人、兒童和體弱者,最好隨季節的變冷穿著毛或棉坎肩,即便在夏季,也應穿著汗衫或背心,避免背部直接讓風吹襲(尤其是長時間的);加羞^敏性鼻炎、慢性支氣管炎、哮喘、胃潰瘍和心血管疾病的人,背部保暖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