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逾83歲的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九三學社中央主席吳階平教授,神采奕奕,思維敏捷,動作靈活,原因何在?他在《人間重晚晴》一文中回答說:“我的活動能力和精神狀態仍較好,這與我比較重視自我保健有關。”
其實,吳老年輕時,身體并不好,曾多次住院,并動過手術,至今身上的刀疤加起來足有兩尺長。而這位1942年獲美國紐約州立大學醫學博士的醫學家,在幾十年的生活中“一直把自我保健作為固有的生活習性,成為生活方式的自然組成部分,成為自覺的行為規范”。
他認為:“在精神保健上,不要將悲傷的事久放在心上。樂觀是健康的根本所在。以理智克制感情,豁達樂觀對健康至關重要。人要學會適應環境,即使處于逆境中,也要善于把握自己。不管是在什么情況下,都要能吃得下,睡得著。”因此,在“文革”期間的那種特殊情況下,都未能影響他吃飯、睡覺。
他說:“健康二字光講不做是得不到的,重在實踐才有效果。不少人似乎很懂衛生知識,也重視保健,但就是言行不一致,甚至還強詞奪理,比如吸煙明明是不好的習慣,但某些吸煙者卻往往用種種理由或借口企圖說明不吸煙的人壽命不一定比吸煙者長。甚至一些醫務工作者,明明知道吸煙有害卻無力自拔、難以戒除。”吳階平認為,要把知識變為行動,不要把有用的知識變為無用的知識,堅持吸煙實際上是沒有真正懂得吸煙的危害。這好比在快車道上騎自行車,不一定就會被汽車軋死一樣,但要知道,在快車道騎車的人,一定比在慢車道上騎車的人被軋死的機會多得多。”
吳階平教授那過人的精力遠遠超出于他的實際年齡,大量的工作,繁忙的社會活動,他都能應對自如,令人欽佩不已。他認為工作對人的健康來說,是很好的事,人就怕體力上停下來、腦子不動也停下來,這樣很快就會顯出衰老跡象。因此他告誡退休的老人,不要完全閑下來,要繼續接觸外界,聯系社會,還要適當訓練腦力,思考問題,這是保持健康的重要條件,切莫掉以輕心或抱著無所謂的態度。
他雖然工作極忙,但生活很有規律,早晨做做廣播操,外出散散步,這是針對他腦力活動多、體力活動少的特點而采納的。年老以后,寫作占據了他大部分的時間,每日活動一下,對身體有益。談及養生保健時,他如是說:
“在體育保健上,要多活動,多思考,才能延緩衰老。當然要量力而行和堅持不懈才有好的效果。因此,盡管事忙,我每天也要心平氣和地堅持半個小時的健身。
“在工作保健上,有時事情多,工作堆積起來,難免感到煩。但煩死也解決不了問題,不如樂觀對待,有勞有逸,打殲滅戰,完成一樣就是一個勝利。在工作中看到自己的成功,又增添了樂觀的情緒。
“在飲食保健上,長期過剩的精糧、高脂、高鹽、高糖會引起一些心血管病癥。因此,要粗細糧皆吃,葷素搭配,不挑食、過食。
“在起居保健上,''天人合一’的學說是古人在幾千年的實踐活動中總結出來的。因此起睡要定時,生活要有規律,以保持''生物鐘’的正常運行。
“在情趣保健上,愛好廣泛,生活情趣多樣,這對身心健康極有益處。現在,我特別喜歡看體育比賽的節目。體育節目競爭性強,可以使人精神振奮。
“在生活方式保健上,我在《衛生習慣與健康》一文中,稱''戒煙慎酒、潔身自愛、合理飲食、適度鍛煉、生活規則、心理平衡’為健身良方,也為人們所認同。我自己也是身體力行、不沾煙酒、拒絕惡習的典范。”
即使工作很忙,他也總是擠出時間來安排業余生活,以調劑精神。他興趣廣泛,什么球賽都愛看,籃球、足球、網球、羽毛球不用說,就連自己看不懂的手球也想看;圍棋雖然不懂,卻對別人比賽的結果很關心;他橋牌打得不錯,可惜舍不得花太多的時間去消遣,因為他是個惜時如金的人。
這些習以為常的自我保健活動,使吳老至今沒有“老之將至”和“退下來的感覺”。他常說,自我保健“就是一種最好最有效的健身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