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生活在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醫學可說尚不發達,而他卻能享年73歲,成為同時代文人中的長壽者,這和他有一套養生之道有關。
一、主張“三戒”。孔子主張“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足,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他認為一個人年輕時不要沉湎于兒女之情,壯年時不可爭強好斗,老年時不可貪得無厭,不要竭力追求名譽、地位和金錢,如果貪婪無度,就會大傷元氣,損身折壽。
二、講究飲食衛生。孔子有“七不吃”:糧食霉爛發臭不吃;魚和肉腐爛不吃;食物顏色難看不吃;氣味難聞不吃;不到吃飯時不吃;買來的酒和干肉不吃;祭祀的肉放過3天也不吃。孔子一生患疾病甚少,可以說與他處處注意飲食衛生有極大關系,“七不吃”中的某些部分今天仍有實用價值。
三、愛好廣泛,喜歡文體活動。他除研讀詩書外,喜愛唱歌、彈琴、射箭、駕車、登山等活動。同別人唱歌時,如果好聽,一定請對方再唱一遍,隨后自己再和一遍。常常是“白日西下詠而歸。”
四、注意品德修養,胸懷豁達。孔子心存濟世,常不考慮個人得失,他的抱負是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對個人生活則要求不高,“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平時謙虛謹慎,以“一日三省吾身”、“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錯而能改,善莫大焉”自勉。這些至理名言,已成為千古絕唱,為后人爭誦和仿效。對于搞歪門邪道而得到的富貴,他則視若浮云。
他56歲時,在魯國不得志,便出訪列國,宣傳他的抱負和思想,這期間屢遭挫折、圍攻、嘲諷而不沮喪、不憂愁,問心無愧,而潛心于教育,培育三千子弟,桃李滿天下,成為我國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