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08-09 來源:尋醫問藥 作者: 我要糾錯
1、蝶骨電極(sphenoidal electrodes),用于記錄顳葉前下和內下皮質,海馬旁回的腦電活動,對顳葉內側的致癇灶定位有重要意義,也是目前最常用的微創電極;
2、鼻咽電極(nasopharyngeal electrodes),用于記錄顳極及內側的腦電活動;
3、鼻篩電極(nasoethmoidal electrodes),用于記錄額極、大腦半球內側,特別是輔助運動區及扣帶回的腦電活動;
4、眶上電極(supraorbital electrodes),記錄額葉、額眶區的腦電活動;
5、卵圓孔電極(foramen ovale electrodes),用于記錄顳葉內底面及邊緣葉附近的腦電活動,優點是可以避免蝶骨和鼻咽電極的人為干擾。
由于常規EEG檢查時間較短,往往不能正確反應患者的放電情況,近年來24小時動態腦電圖(active electroencephalography, AEEG)的出現大大提了診斷和定位價值,患者可隨身攜帶記錄盒,活動方便,檢查后重放電信號。還可同步進行錄像監測,即錄像腦電圖(video electroencephalography, VEEG),能回顧性地同時分析發作時表現及同步腦電放電情況,近年來在無創檢查手段中越來越受到重視,而且頭皮電極由傳統的20導發展到64導和128導,并應用計算機對腦電信息進行計算和分析,在致癇灶的定位方面有重要參考價值。
頭皮腦電圖記錄的電流強度極其微弱且易受到較多干擾,目前又發展出顱內電極腦電圖,包括腦皮質電圖和深部電極腦電圖。顱內記錄的電流強度可達到頭皮的十幾倍,因此可以更早、更敏感地撲捉到異常放電,對致癇灶的定位有重要參考價值。但由于有創傷性,一般用于通過其它手段已經粗略定位的情況,記錄方法有:
1、硬膜外;2、硬膜下,腦皮質軟膜上;3、術中腦表面或致癇灶切除創面上等;4、腦深部核團。
分析癲癇灶定位的檢查手段四: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質子和中子統稱為核子,核子具有自旋性,可產生自旋磁場。因為核子的排列是沒有規律的,所以具有偶數核子的原子核其自旋磁場相互抵消,只有奇數核子的原子核在自旋時能產生自旋磁場。氫原子是人體內數量最多的物質,核內只含一個質子,在自旋時產生的磁場是雜亂無章的。如人體進入一個強大的均勻的靜磁場,每個質子的磁矩將平行于外磁場的方向。此時在垂直于外磁場的方向加另外一個射頻磁場,相當于氫質子的共振頻率時,氫質子會吸收能量,并發生共振現象,磁矢量也偏離原先排列方向,一些原子核不僅相位發生變化,并且躍遷到高能級,射頻停止后,原子核將恢復到初始狀態,并釋放能量,其信號可被接收,處于不同物理、化學狀態下的質子在躍遷和恢復的時間不同,因此會將不同組織區分開來,經計算機重建后成像即為磁共振成像。
MRI的圖像分辨率遠高于X光或CT,尤其可以避免骨質的干擾,可清晰顯示腦組織結構。對于由腫瘤、血管畸形、發育畸形、軟化灶、囊腫等明顯的結構性改變造成的繼發性癲癇,MRI可以進行很好地定位。需要指出的是影像學結構異常和癲癇起源灶并不完全一致,而且范圍大小也有差別,必需和其它檢查手段進行綜合分析定位。
大約60%的癲癇病起源于顳葉,而其中大部分來自顳葉內側,現代高場強的MRI可針對杏仁核、海馬區域設計專門的掃描方法,并可測量海馬體積,大大提高了顳葉內側癲癇的定位準確率,應用MRI技術測量海馬是一種靈敏,特異的方法,用以測量非占位性病變,伴有一側萎縮的顳葉癲癇,可準確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