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08-09 來源:尋醫問藥 作者: 我要糾錯
怎樣分析癲癇灶定位的檢查手段?對于大發作可使20%左右的病人誘發出癲癇放電波。對于癲癇灶定位的檢查,與其他疾病相比,除一般全面、完整的全身體格檢查以外,對癲癇患者還應做更嚴密的檢查手段。
致癇灶的定位準確與否,是癲癇病手術治療是否成功的關鍵,癲癇灶定位的手段主要有:癲癇發作的臨床資料、腦電圖、磁共振成像等,另外還有一些新的檢查手段可以用于癲癇灶的定位。
對致癇灶的定位,是外科治療頑固性癲癇的前提。若不能確定致癇灶,就談不上手術治療的準確目的,也不會有預期的療效。由于近年來新的診斷技術的飛躍發展,特別是無創傷性的腦功能性檢查手段在臨床上的應用,有效地提高了對致癇灶的診斷能力。但目前尚無一種單一的檢查方法可以提供決定性的定位信息,理想的檢查手段應該是低風險性和高敏感性、高特異性。需要通過多種檢查手段并結合臨床進行綜合分析后(由不同學科的醫師在雙盲的前提下分別得出結論)確定致癇灶的位置和范圍,同時還要評價該區域的損害是否會引起不可接受的神經功能障礙。多數檢查相當安全或有很小的危險性,但有些檢查具有一定的風險,因此在選擇的順序上應首先選擇安全度高的方法,當然,針對部分患者,也應考慮到經濟承受能力的問題。
根據檢查手段的風險不同,可簡單分為創傷性檢查和非創傷性檢查,近年來的發展趨勢正逐漸由非創傷性檢查替代創傷性檢查。某一種檢查手段往往只能反映癲癇發作起源的某一側面,綜合起來包括發作的臨床資料,電生理檢查,腦功能檢查,解剖結構檢查。癲癇灶定位的常用檢查手段如下:
分析癲癇灶定位的檢查手段一:其它較新應用的定位方法
1、磁共振波譜分析(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MRS)
MRS是測定組織內化學成分唯一的一種非損傷性技術。在高場強的磁共振設備中,加在原子核上的強磁場對所測原子核周圍的電子及相鄰原子中的電子都會產生影響,外加磁場對電子的作用會引起原子核位置的微小變化,即所謂“化學位移”,使具有固定空間的共振原子核所產生的頻率發生微小變化,這樣在MRS的波譜中將會出現不同的波峰。
目前主要應用于對海馬硬化的診斷。雖然MRI通過對海馬容積的測定可有效診斷海馬硬化,但對于輕微海馬硬化或病理改變嚴重但體積變化不明顯的病人以及海馬神經元缺失后膠質細胞增生導致海馬體積變化不大的情況,則不能有效確診。研究證明,幾乎所有氮-乙酰天門冬氨酸(NAA)均存在于神經元內,成熟的膠質細胞中不含NAA,而肌酸(Cr)和膽堿復合物(Cho)主要位于膠質細胞內[11]。只要存在神經元缺失的病理改變,就會表現為NAA/(Cr+Cho)的減少。MRS可以探測出以上物質的含量,通過計算即可早期發現海馬硬化。MRS和MRI分別從不用角度反映海馬硬化的特點,互相補充,提高海馬硬化的診斷敏感性。
2、 腦磁圖(magnetoenophalography,MEG)
生物和人體的磁場強度是相當微弱的,腦磁場的強度大約僅相當于地球磁場強度的一億分之一,這樣微弱的磁場淹沒在地磁和環境磁噪聲中很難測出。MEG于1987年開始應用于臨床,為無創傷性檢查。頭皮EEG只能反映頭顱表面的電現象,并需要選定一個位置做參考點,而MEG是一種絕對的測量值,測量的是細胞內軸向電流所產生的磁場,另外顱骨對腦磁場是透明的,磁場受其他因素的影響也較小,MEG可以提高對癲癇樣活動的定位能力。Sutherling[8]等應用MEG與頭皮EEG或ECoG共同對致癇灶進行定位分析,明顯提高確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