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3-10-20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關于治療癲癇病的藥物有哪些呢?一般認為,治療癲癇病藥物的選擇至關重要,一起來看看專家對癲癇病治療的藥物的詳細介紹吧!
專家講到,癲癇治療常見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幾種:癲癇的藥物治療、癲癇的外科治療及最新引進的體外短波沖擊治療方法。那么,以上的幾種關于癲癇的治療方法,究竟是怎樣的呢?下面,就專家啊給我們介紹癲癇病的藥物治療方面的問題進行詳細的解答。
癲癇是神經科常見病,癲癇的治療手段發展較快,根據統計,癲癇病人在人群中的患病率5‰,按比率計算我國每年約有65-70萬新發癲癇病人,全國共有癲癇病人超過600萬,因此值得臨床工作者重視,目前,治療方法雖然較多,但藥物治療仍是主要手段。
1.卡馬西平(carbamazepine CBZ)
卡馬西平也稱酰胺咪嗪、痛痙驚寧。1952年人工合成,首先用于治療躁狂-抑郁癥,作為抗癲癇藥,歐洲史1963年用于臨床,美國在1979年應用于臨床。
卡馬西平化學結構似三環類抗抑郁藥,該藥對中樞鎮靜的網狀結構、杏仁核、海馬、尾狀核產生顯著的阻斷癲癇樣發作的作用,對癲癇灶周圍可興奮的細胞膜有抑制、穩定細胞膜作用,能增加Na-K-ATP酶的活性,一只癲癇點播活動的去極化,從而使高頻神經元的發放在腦中的傳播受阻,能提高皮層后放電閾值,抑制驚厥發作,對多突觸途徑的傳遞有顯著阻斷作用,在臨床上,對精神運動性發作最有效,對大發作和局限性發作也是首選藥物之一。能減輕精神異常,對版友精神癥狀的癲癇適宜。
卡馬西平維持量10-30mg·Kg-1。以腦、肝、腎濃度最高,血漿蛋白結合率為80%,99%在肝臟代謝,卡馬西平誘導藥酶活性加速自身代謝,稱為自生誘導,最大誘導在4周左右。其抗癇有效血濃度為4-12mgL-1。
2.丙戊酸鈉(sodium valproate VPA)
丙戊酸鈉也叫敵百驚、抗癇靈,自1881年合成以來,主要用作有機溶劑使用,1963年發現丙戊酸鈉本身對化學性電誘導的驚厥有抗癇性,隨后作為抗癲癇藥物,1966年歐洲用于臨床,1978年美國正式用于臨床。
丙戊酸鈉屬于廣譜抗癲癇藥物,它對大發作不如苯巴比妥及苯妥英鈉,但對后兩者無效者,用本要仍然有效。對小發作的療效優于乙琥胺。對精神運動性發作的療效與卡馬西平相似。丙戊酸鈉是唯一既不含大芳香環又不含氮元素的抗癲癇藥物,其作用機制認為其可以通過增加突觸后抑制性遞質γ-氨基丁酸的親加力合增加連接γ-氨基丁酸的氯化物通道而起抗體作用。另外,可增加突觸前和突觸后γ-氨基丁酸的傳遞,通過負反饋作用,降低了視前區及黑質突觸前γ-氨基丁酸釋放。
丙戊酸鈉臨床應用劑量為15-60mg·Kg-1·d-1,在腸道吸收完全,達峰時間1-4小時,達穩態約3-4天,與血漿蛋白結合率為85-90%。分布容積為1.12-2.25L·Kg-1,丙戊酸鈉主要在肝臟代謝,代謝物和少量原藥經腎排泄,其有效血濃度為50-100mg·L-1。
3.丙戊酸鎂
目前專家認為丙戊酸鎂的康顯現機制可能與以下3種因素有關:①增加腦部抑制性遞質γ-氨基丁酸濃度;②加強突觸后神經元對γ-氨基丁酸的反應性;③推測丙戊酸鎂有直接的膜作用以降低神經元的興奮性。另外還有專家認為,癲癇病人血鎂水平下降,口服戊酸鎂抗癲癇作用可能與提高鎂離子的生理活性有關。特殊類型的癲癇病人應用丙戊酸鎂連著氯硝安定治療基本控制率和有效率均較高,分別為63.2%和97.4%,明顯優于全身大發作型癲癇。
4.氨己烯酸(Vigabatrin VGB)
氨己烯酸是γ-氨基丁酸-T的不可逆抑制劑,γ-氨基丁酸-T是γ-氨基丁酸分解代謝的催化酶,從而使腦內γ-氨基丁酸濃度升高。氨己烯酸應用時能增加大腦皮層下γ-氨基丁酸及及GFS 中的γ-氨基丁酸水平,而不影響皮層的γ-氨基丁酸 及苯二氮卓類受體,氨己烯酸抑制了癲癇發作的發展。
臨床結果表明,服用氨己烯酸后,苯巴比妥血濃度低于用藥前水平,血清丙氨酸轉氨酶水平較服藥前降低,24 例未見毒副作用,1 例出現嚴重的躁動不安而終止治療,服藥后2個月,總有效率為68 % ,服藥≥4 個月者共24 例,總有效率7018 %(17/ 24)。
5.拉莫三嗪(LTG)
拉莫三嗪(L TG) 是降低腦神經元興奮性傳遞的藥物,其抗癲癇作用可能是通過抑制突觸前膜興奮性遞質谷氨酸的釋放,阻斷突觸前膜電位依賴性鈉通道,使過度興奮的神經元膜得以穩定。
臨床結果表明:其在原用AEDs 種類和劑量不變時加用L TG,發作頻率減低≥50%的患兒占54.5%,認為L TG各對型發作均有效,其中全身強直- 陣攣型Lennox2Gastaut 綜合癥者療效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