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9-09-23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自2006年10月至2007年3月間,墨西哥的一所免費寄宿制女子中學怪事不斷:該校在兩名女生突然發生肌肉萎縮和惡心后,相繼有600多名學生先后不明原因地出現相同癥狀。 截至目前,仍有約120名女生被“怪病”糾纏。
事實上,如此看似莫名的“大面積染病”在中國也早有先例。2005年安徽省宿州市水劉小學的111名學生在接種甲肝疫苗時,40多人陸續出現了頭暈、胸悶等不良癥狀,但經過檢查并無病理依據。而同年在四川簡陽的武廟鄉九年制義務教育學校又發生了同班13名女生接連出現食物中毒體征的怪異事件,而其中大部分人的化驗指標一切正常。
心理學家表示,這樣的現象看似令人費解,實則是一種“集體癔癥”。那么,究竟什么是“集體癔癥”?為什么會有這么多人無端地患上這種病呢?
“集體癔癥”不等同于簡單行為模仿
據這次暴發“集體癔癥”的墨西哥中學的校長瑪吉·鄭介紹,“我們感到震驚的是,她們都不能走路。醫生分析后說她們相互模仿,是心理上的原因!
對于這種結論,陽光心靈心理咨詢中心的心理咨詢師王艷有不同觀點。她告訴記者,“集體癔癥”的患者并不是在故意相互模仿,而是當一群人面對同一個恐怖事件或者共同關心同一個突發狀況時,產生了某種強烈的心理暗示,從而出現了共同的精神障礙類的癔癥反應,并直接表現為軀體化特征。
“這些女學生年齡相似,都過著集體生活,也就形成了一定的親密關系。與此同時,她們的文化水平、心理狀態也比較相似。另外,女性本能的感性認知方式使她們更容易在某種不良暗示的狀況下,出現比較異常的軀體反應”。
同樣道理,安徽的“疫苗暈!笔录苍诒砻鳎數谝粋學生因為體質較差而暈倒時,其他的同伴便開始在一種強烈的“注射就會暈倒”的心理暗示下開始陸續出現相似癥狀,而并非是有意希望自己暈倒。
“集體癔癥”緣于“同病相憐”的心理暗示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集體癔癥”屬于精神疫病,它緣于患者心理上產生的劇烈矛盾或者受到的不良暗示。發病時通常表現為喜怒無常、神經過敏、胸悶、心慌、嘔吐,嚴重時甚至出現手足或者全身麻痹、痙攣,還有的則表現為意識障礙以及低昏迷狀態。
集體癔癥”的患者有些是以前受到過類似的精神刺激,因此在有個別人發病時,他們會立即產生“同病相憐”的感覺,在這種不良暗示的作用下也會跟著發病。
比如發生在墨西哥的這次“集體癔癥”,起初只是兩名女生因故出現肌肉萎縮與惡心,但是這種消極癥狀在學校“每年只能見父母兩次”等苛刻校規的催化下,使周圍的人很容易將病因與之相連,繼而在發覺自身面臨相同處境時產生同樣的感受。
而四川簡陽的“集體食物中毒”事件就更為明顯。在中毒的13名女生當中,可能只有一、兩個人的病理反應緣于吃下了問題食物,而其余的“患者”則是在意識“食物相同”后產生了消極的自我暗示,從而出現了并不真實的中毒反應。
緊張感與孤獨感易導致傳染“集體癔癥”
雖然“集體癔癥”在一定的群體范圍內可以通過“暗示作用”得以瘋狂傳播,但是我們仍舊發現,總有一些人是可以通過自身免疫而“幸免于難”的。那么,究竟是哪些人更加容易被這種癔癥纏身呢?
一般說來,一個群體中相對緊張敏感或孤獨封閉的人群最容易受到這種癔癥的侵襲。因為這些人比較容易關注到他人的異常反應,并善于將原因歸結到與自身相關的事物上,然后再從這種“歸因”中尋找更多的相似感受,從而一步步陷入“患病”狀態。
“如果墨西哥的女子中學確實如傳聞中那樣體罰學生,并且采取過于嚴格的管理模式,那么會對學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甚至是心靈創傷,這更會加劇某些人的緊張情緒與焦慮狀態。當她們承受不了這種壓力時,就會產生抵抗心理,從而出現‘癔癥’表現”。
專家支招:
免疫“集體癔癥”掌握三***寶
對于“集體癔癥”的治療,王艷表示,“集體癔癥”的患者除在必要時采取針對性的藥物治療,主要還需進行細致的心理輔導?梢圆扇 凹w講座”與“個體咨詢”相結合的方式逐步幫助患者恢復良好的客觀認知與積極的心理暗示,從而提高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
此外對于個人的免疫環節,建議從三大環節入手:
一、學會發泄!凹w癔癥”的爆發經常與當事人積累的不滿、憤怒等原始情緒達到峰值而無處發泄有關。因此,遇事要避免壓抑,及時與人溝通并表達自身感受,同時努力尋找到適合自己的情緒發泄方式,運動、旅游、K歌都是不錯的選擇。
二、學會拒絕。很多被傳染上“集體癔癥”的個案提示我們,當一個人持續接受自身排斥的事物時,很容易對環境產生逆反心理,從而將別人的病癥歸因于此并迅速接受“傳染”。因此,不要一味被動接受要求或指令,在適當時候根據自身情緒狀態拒絕別人不合理的安排或拆遷。
三、學會隔離。如果你是遇事敏感,容易引發情緒焦慮的人,那么當你身邊的同伴出現各種異常癥狀時,不要急于探究原因,最好先將自己在最大程度上實施“有效隔離”,避免與他們談論病發細節,盡量與團隊中“免疫力”相對較高的樂觀人士增加接觸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