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9-09-23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 現象實例] 在伊索寓言中有個《狐貍與葡萄》的故事,說的是那狐貍本來是很想得到已經熟透了的葡萄的,它跳起來,未夠高,又跳起來,再跳起來……想吃葡萄而又跳得不夠高,,這也算是一種" 挫折" 或" 心理壓力" 了,此時此刻那狐貍該怎么辦呢?若是一個勁地跳下去,就是累死也還是跳不夠那葡萄的高度。于是,那狐貍說:" 反正這葡萄是酸的。''言外之意是反正那葡萄也不能吃,即使跳得夠高,摘得到也還是" 不能吃" ,這樣,狐貍也就" 心安理得" 地走開,去尋找其他好吃的食物去了。
[ 心理點評] 寓言中的狐貍遇到" 挫折" 或" 心理壓力" 時,采取了一種" 歪曲事實" 的消極方法以取得自己的" 心理平衡".憑心而論,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像魯迅先生筆下的" 阿Q",被人打時口中或心中念一句" 反正是兒子打老子" ,于是也就悠悠然忘卻了皮肉之苦痛。人們不也常采用" 阿Q"精神來緩解自己的壓力而獲取" 心理平衡" 嗎?無可否認,它們確實也有著實際的意義和作用,尤其是當人們認為自己對所面臨的壓力已經是無能為力的時候,也不妨采用這種應付方式,以免走向極端。任何一種事物都會有正反兩
種意義,只要起到暫緩心理壓力作用,使心理得以平衡,就有其實際意義,即" 合理化" 的酸葡萄效應。當然,我們不能總是停留在此,事后應采取積極措施,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