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9-09-23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心理健康教育如一縷陽光,撒在我們探索人生了解自我與社會的路上,也讓心靈始終充滿陽光。使我們看清了自己的前方,特別是自己的囿限,懂得了如何調節自己,成為一個健康的社會人”。
真正的健康是生理、心理與社會適應都臻于完滿的狀態。從廣義上講,心理健康是一種持續高效而滿意的心理狀態;從狹義上講,心理健康是知、情、意、行的統一,是人格完善協調,社會適應良好。迄今為止,關于心理健康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概念,國內外學者一般認同心理健康標準的復雜性,既有文化差異,也有個體差異。一般而言,判斷個體心理健康與否,主要源于三個標準,由低到高分三個層次:生存標準(又稱社會適應標準)、醫學標準、發展標準。
1.生存標準(社會適應標準)又分以下四個:
主觀經驗標準:根據被判別者的主觀感受和判別者的主觀經驗;
統計分析標準:根據被判別者的心理特征是否偏離平均值判斷;
心理測試標準:根據規范化的心理測試結果進行判別;
生活適應標準:根據是否適應社會生活環境并與之保持協調進行判斷。
2.醫學標準也叫病因癥狀標準,根據是否有致病因素和癥狀表現進行判斷。
3.發展標準分以下6項要求:
(1)認知清醒健全:認知功能優異;
(2)情緒積極飽滿:精神狀態穩定振作;
(3)意志品質良好:自覺性、果斷性、堅持性、自制性等意志品質明顯;
(4)個性完善統一:個性穩定、一致、健全;
(5)人際關系和諧:樂于交往、與人相容;
(6)潛能充分發揮:自我完善、自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