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9-08-04 來源:39健康網 作者: 我要糾錯
近年來,老年人貧血的發病率有上升趨勢,有關醫院對住院老年病人統計發現,60歲~79歲老年人中貧血發生率為35.5%;80歲以上老人中貧血發生率竟高達49.3%。但是由于癥狀不明顯,往往貽誤治療時機…… 病例一:王老,71歲,住在3樓,平時每天早上去菜場買菜,提著滿滿的一籃菜,走上3樓,心不慌、氣不喘。最近他發現,提著籃子的時候時常頭暈,走幾步就要停一停,上3樓更是要歇一歇,別人都說他面色蒼白。他自認為是年紀大了,體力衰退。在家人的勸說下,到醫院一檢查,發現他已患上了貧血,而且癥狀不輕,醫生說是缺鐵性貧血,仔細詢問原因,他說他最近聽幾個老朋友說:“千金難買老來瘦”,年輕大了,要多吃素,他有幾個月很少吃葷菜了。
專家分析
在臨床醫學上,成年男性血紅蛋白低于120g/L(12.0g/dl),成年女性低于110g/L(11.0/dl),即為貧血。由于老年人感覺遲鈍、活動量小,老年人貧血癥狀往往不易被發現。尤其是慢性貧血有時僅僅表現為心慌、氣短,常常會被誤認為是一般性的衰弱。
專家認為,老年人貧血表現出三大特點:一是惡性循環。老年人某些潛在性或非潛在性的慢性疾病可以造成貧血。由于貧血容易被人們忽視,又會使某些慢性疾病加重,如果不及時治療,貧血則會愈演愈烈。二是雙向貧血。既可能因血清鐵降低,造成缺鐵性的小細胞低血色素貧血,又可能有營養不良性貧血,即所謂大細胞高血色素貧血。二者兼有者居多。但也有以一種貧血為主的情況。三是惡性腫瘤貧血。如果經過針對性治療后仍不見效果,就有惡性腫瘤存在的可能。所以對貧血不能掉以輕心。
專家開藥
藥方一:針對缺鐵性貧血的飲食預防
缺鐵性貧血是人體內鐵的儲存不能滿足正常紅細胞生成的需要而發生的貧血,是由于鐵攝入量不足、吸收量減少、需要量增加、鐵利用障礙或丟失過多所致。另外老年人多有潰瘍病、痔瘡、肝硬化、萎縮性胃炎等慢性出血也會造成缺鐵性貧血。缺鐵性貧血發生原因如果不是特殊病癥引起,便可能是極度營養不均衡。預防之道應增加鐵質較豐富的食物攝取量。
茶宜淡不宜濃老年人大多有長年飲茶習慣,長期飲濃茶會使食物中鐵沉淀,影響胃腸吸收,造成缺鐵性貧血。食物中的鐵主要是以三價鐵方式存在,茶葉中的單寧酸鹽會妨礙鐵的吸收,所以飲茶必須適量。
維生素+含鐵食物含鐵豐富的食物:包括動物肝臟、紅色肉類、葡萄干、蘋果、葡萄、干果類、全谷類、蔬菜類、蛋、乳酪、桃、杏及豬腦等。每天只要吸收0. 5毫克~1毫克鐵質,就可滿足健康男性及停經女性的需要。
此外,具有還原作用的維生素C,可避免鐵被氧化及可促進鐵的吸收。含維生素C的食物有菠菜、番茄、菠蘿、柑橘等。在平時飲食上也必須多吃富含葉酸的肝、大豆、蛋黃、小麥及干酪等;肉、蛋、貝類等因含有維生素B12,多攝取也有助于預防缺鐵性貧血。
藥方二:針對巨幼細胞性貧血的飲食預防
巨幼細胞性貧血主要是由于體內缺乏維生素B12或葉酸所致,約95%的病例是因葉酸或維生素B12缺乏引起的營養性貧血。維生素B12和葉酸缺乏所致的巨幼細胞性貧血臨床表現基本相似,都可引起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以及消化道癥狀如食欲減退、腹脹、腹瀉及舌炎等。維生素B12缺乏時常伴有神經系統表現,如乏力、手足麻木、感覺障礙、行走困難等周圍神經炎、亞急性或慢性脊髓后側索聯合變性,后者多見于惡性貧血,老年患者常出現精神癥狀,如無欲、嗜睡或精神錯亂。
糾正偏食習慣及不正確的烹調習慣烹調過度會導致食物葉酸、維生素B12缺乏。老年人千萬不能因牙齒不好而煮菜太爛,可以切得碎一些,平時多吃綠葉菜與水果,以預防巨幼細胞性貧血。
藥方三:推薦常用的補血藥物
貧血患者一般服用葉酸片、維生素B12等,應該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治療期間患者切忌飲用濃茶,以免影響藥物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