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屆九旬的圍棋名宿吳清源先生,近年來常回國走走:在哈爾濱,為當地棋迷掛盤解說他的21世紀布局;在成都,作為第四屆應氏世界圍棋錦標賽決賽階段的裁判長參加了此次活動;在北京,多次與著名導演田壯壯商討電影《吳清源》的拍攝工作……
半個世紀以前,吳清源東渡扶桑,在日本棋壇上“橫掃千軍如卷席”,建立了長達15年“天下無敵”的輝煌業績。翻開任何一本日本圍棋史著作,我們都能看到他的名字;任何一位超一流棋手談圍棋史上“最強者”,都是他的名字;甚至在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川端康成的小說《名人》中,也少不了他的名字。
吳清源先生一生淡泊名利,追求真理,身在局內而神游棋外,其博大高遠的胸懷與超凡脫俗的人品,早已超越了狹隘的勝負世界。
吳清源先生不僅僅是一位無堅不摧的大師,也絕不僅僅是一位才華出眾的圍棋藝術家,從更高一層的境界上看,他是一位有著堅定信仰的人生求道派。吳先生說:“人生一世就是修行一世,無論是輸是贏。”也正是由于吳先生具備了極高的人生境界,他才能在圍棋藝術領域內先人一步地發現了“調和論”,倡導顧全大局平衡的哲學思想。這一灌注他畢生心血的“調和論”,成為他提出的“21世紀圍棋理論”的奠基石。
吳清源先生一生勤奮,日日擺棋,無休無止地攻研圍棋之中的奧妙,幾乎達到了“兩耳不聞窗外事”的忘我境地。在精神世界方面,先生可謂是無比富足,但在物質享受方面,先生卻更像是位得道的高僧,一塵不染,甘于淡泊。吳先生素來煙酒不沾,既不打麻將,也不玩高爾夫球,更不去追紅逐綠,賽車賭馬,游戲人間。盡管早已名滿天下,但直到今日,他既沒有積蓄起萬貫家財,也沒有自己的房產轎車,而是平靜地與夫人寄居在日本東京鬧市區的一座普通公寓里。除了讀書之外,圍棋就是吳先生平生唯一的事業與愛好。
吳清源先生一生好靜,不喜世俗交往,令常人難以接近,其性格上明顯地具有孤高大棋士的印記。先生一生中除棋之外究竟還喜歡些什么?先生考慮再三吐露真言:愛山,也愛馬,更愛信仰。很顯然,在先生喜愛的這三者之中,人世間的煙火氣息微乎其微。
同他交談,你會感到吳老在信仰中養成的清廉潔身的人品,從而更深刻地體會到他的人生哲理。談到圍棋的輸贏,他說,平常心就是本來心,“人之初,性本善”,吳清源是這樣解釋平常心的。
據說當年吳清源之徒林海峰初到日本完全不能發揮自己水平,連遭敗績而請師父指點,吳清源只說了“平常心”三個字。
吳清源說,爭強好勝,臨陣膽怯都不是平常的心態,只有消除一切雜念之后恢復本來面目才是一顆平常心,而他所表現出來的精神狀態就是一種平常心。
吳清源到成都專門參觀了武侯祠,他說日本的很多人都崇拜諸葛亮。
吳清源認為諸葛亮就是有深厚功力的道家高人,他一出山從未吃過敗仗,而且攻心有術,空城計和借東風都是諸葛亮的佳作。
吳老說,最早接觸“養生”一詞是1928年10月他初渡日本的時候,義父楊祉庵先生送他的《四誡詩》中有“養生”二字,當時他只有14歲。其詩文為:“誡爾學養生,養生先養氣。陰陽相翕癖,體充神不敝。惟爾得氣清,朗朗圭璋器。弱齡迫饑驅,自貶安一藝。窮爾無涯知,快人一時意。肝腎苦雕鎪,復局損佳寐。張弛一違節,生理焉得遂。香熏與膏明,綿綿存不匱。遐哉東坡翁,名論何精萃。守靜閉龜息,法動張禽戲。役形不役心,妙契合天地。豈惟康乃躬,久久益智慧。”
75年過去了,這首養生詩,吳清源依舊銘記在心,背誦清晰,一字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