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長壽呢?就是要注意養生。
在長期的養生實踐中,中國古人總結出了非常豐富的養生經驗。縱觀中國古人的養生之道,最重要的、行之有效的,不外乎這樣四個字:“慈”、“儉”、“和”、“靜”。
所謂“慈”,即心地慈善。“慈”的本義是指父母的愛。后來引申為對人的憐愛。西漢劉向的《新書》中說:“惻隱憐人謂之慈。”訓詁學家孔穎道解釋說:“慈者,出于愛心,恩披于物也。”也就是說,“慈”就是把愛心給予眾人,使其安樂。要與人為善,富有同情心,一句損人的話不說,一件害人的事不做。見別人有好事不嫉妒,見人遭遇倒霉事不幸災樂禍。如能這樣,無論是否得到善報,自己心中必然有一種吉祥、和樂之氣。
所謂“儉”,即節省,儉約的意思。這個“儉”字,不僅指的是在吃喝穿戴、衣食住行等物質生活方面要節儉,不要追求享用雞鴨魚肉、綾羅綢緞,更是說在一切事情上,都要想著要“儉約”的道理。就是說,說話、做事要給自己留有余地,不說過頭話,不做過頭事。這樣會受益不盡。比如,儉于飲食,可以養脾;儉于嗜欲,可以聚精神;儉于言語,可以養真氣、息是非等等。
所謂“和”,就是保持和悅、愉快的心境。平時多想、多說使人高興的事,不想、不說或少想、少說令人憂愁,增加無謂煩惱的事。
所謂“靜”,有兩層含義:一是“身靜”,要活動身體,但不要讓身體過于勞累;二是“心靜”,遇事不要輕易“動心”,對于外界的各種紛擾和刺激要泰然處之。遇上喜怒哀樂之事,外表可以順應,但內心要努力做到巋然不動,心境如古井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