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釣能使人修身養(yǎng)性,令人心曠神怡,又可祛病養(yǎng)身。因此,垂釣成為古往今來詩家文豪筆下的常見話題,留下了不少臉炙人口的上乘佳作,千古傳誦。
人們最熟悉的釣魚詩,大概就是自稱“煙波釣徒”的唐代詩人張志和寫的《漁歌子》了。這首釣魚詩,情景交融,有聲有色.宛如一幅情深意濃的春釣圖:“兩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唐代詩人柳宗元的名作《江雪》也堪稱是釣魚詩中的千古絕唱,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曰:“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衣翁,獨釣寒江雪。”
文人墨客,垂青鉤魚,不僅寫詩作畫,以不美意,有的甚至垂釣入迷,樂此不疲.臨波操桿,往往進入物我兩忘的境地。恰如唐朝沈詮期的《釣竿篇》所云:“朝日斂紅煙,垂竿向綠川。人疑天上坐,魚似鏡中懸。”唐代詩人高適在他所寫的《漁文》中寫道:“曲岸深潭王山叟,駐眼看鉤不移手。世人欲得知姓名,良久問他不開門。”寥寥四句,把釣叟的神態(tài)寫得維妙維肖。
以詩抒情,以垂釣寄托悲歡的當屬唐代大詩人李白。其號稱“海上釣鰲客”,詠釣魚的詩就有50多首。他在《行路難》一詩中寫道:“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透過字里行間,可以清楚地看到詩人在茫然不得志的心境下,靠垂釣這一愛好支撐著自己的生活。
既是詩人,又是垂犯錯誤高手的莫過于宋代詩人陸游了。他在垂釣中深得其樂,詩情自胸中溢出,寫下了一首首如畫的詩篇:“山雨霏微鴨頭水,溪云細薄魚磷天。幽尋自笑本無事,羽扇筇枝上釣船。”“西風沙際矯輕鷗,落日橋邊系釣舟。乞與畫工團扇木,素林紅樹一川秋。”更令今人佩服的是,此老竟然會夜釣。他在《閑中偶題》一詩中云:“花底情歌春載酒,江邊明月夜投竿。”
傳統(tǒng)醫(yī)學舉薦釣魚是一種很好的醫(yī)療保健處方。它能祛慮,平衡心態(tài),解除“心脾燥熱”。現(xiàn)代醫(yī)學把生理、心理和環(huán)境三種因素確定為人體致病的機理。而釣魚恰對這三種致病機理具有“抗、控、防”的效應。許多有著多年釣魚經(jīng)歷的人這樣總結(jié):釣魚是一項多功能的文體運動,靜中見動,集鍛煉與娛樂于一身,其中的樂趣只有釣魚者才能體驗到。人們還對釣魚總結(jié)了三樂四得:獨釣有靜樂。群釣有同樂、競釣有比樂。一得精神愉快,身心健康;二得魚鮮美味,補充營養(yǎng);三得新鮮空氣;四得充實生活。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春暖花開,讓我們走向大自然,到湖濱河畔,溪流塘邊,綠茵之下,菱荷之側(cè)垂釣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