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之道,在我國源遠而流長。遠古時代,人類處于饑寒交迫之中,過著衣不蔽體、茹毛飲血的生活,是談不上養生與長壽的。但火的發現,為人類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因為火的應用,改善了人類茹毛飲血的生活,人們吃熟食,不僅縮短了對食物的消化過程,使人體獲得更多的營養,也防止了一些腸道傳染病。此外,火的應用,可使人類戰勝嚴寒,溫暖人體的肢體關節、胸腹、腰背。除了祛除寒冷之外,我們的祖先還懂得了一些用火治病的簡單醫療方法,如灸,熨等,用以治病除疾、養生防病。由此可知,從廣義的角度來說,自從發現并應用了火,人類就開始了養生防病,益壽延年的實踐活動。
勞動是人類獨有的特點,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手段。我們的祖先在與大自然斗爭的過程中,逐漸地認識了自然界,并通過自己的勞動,努力創造條件,以適應自然、改造自然。如由于“古者禽獸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晝拾橡栗,暮棲木上”(《莊子·盜距》),說明古人筑巢穴,棲木上是為了躲避野獸,以防猛獸的傷害。《易·系辭》又說:“上古穴居而野處,后世圣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字,以待風雨……”,這說明,隨著時間的推移,當時的人們已經懂得改變居住環境以適應寒暑之變。
我國今存比較成熟的文字系統,最早的應推公元前十四世紀殷商時代的甲骨文了,在甲骨文上,已有一些生理(如女子乳房脹為“母”字。產婦臨產先出水后兒頭先露的“流”字等)和疾病(如牙上生洞的“齲”字)的記載,也還有一些關于個人衛生方面的記載,如有表示洗臉的“沐”字,表示洗澡的“浴”字,有關于集體衛生(如大掃除稱寇帚)的記載。據此可知,當時已經有了防病保健的思想萌芽。商朝的開國宰相伊尹也頗諳養生之道,在先秦諸子的著作中,提到伊尹是精于烹調技術的人。在《呂氏春秋·孝行覽》中,也記載了他的食養食調之論,說:“時疾時除,去臊除膻,必以其勝,無失其理,調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至周代,進入奴隸制社會以后,除疾病治療外,對食物營養也十分重視,據《周禮·天官志》記載,當時宮廷中已有專門的營養醫生,指導“六飲、六膳、白饈、白醬”等多方面的飲食問題,同時還結合時令,指導安排四季的飲食,管理配膳,提出飲食之宜忌等,可見古代對于食養、食療極為重視。
1.早期的養生理論和實踐
2.養生學的發展和充實
3.養生學的理論和方法不斷完善
4.近代養生學的發展受到了挫折
5.養生保健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