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大約成書于春秋戰國之際,是儒家之經典著作,相傳由孔子門人所作,系用來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語錄體著作。《論語》不僅是歷史上封建統治階級的精神支柱和教化工具,而且也集中反映了孔子的心身修養和生活習慣,包含著豐富的養生學內容。如孔子認為,天道以中庸為法,過猶不及,皆致失常,養生之道不離中庸則可望頤養天年。又主張“君子先慎乎德”,事實證明,以德立身是養生的重要根基。
孔子還提出了一些良好的生活準則,如在《鄉黨篇》里提出,暑天宜穿粗或細的葛布單衣,冬天要穿皮袍,配毛墊;在飲食上,要“食不厭精”,因為精細之食不傷脾胃,便于消化吸收等。
(原文)
食不厭精,膾(1)不厭細;食饐而餲(2),魚餒(3)而肉敗(4),不食。色惡,不食;臭(5)惡,不食;失飪(6)不食;不時(7),不食。割不正(8)不得其醬(9),不食。
肉雖多,不使勝食氣(10)。
唯酒無量,不及亂(11)。
沽酒市脯(12)不食。
不撤姜食(13)不多食。
——《論語·鄉黨》
(注釋)
(1)膾(kuai塊):細切的肉、魚。(2) 饐(yi易):食物存久而腐臭;餲(ai愛):食物存久而變味。食饐而餲……不食:指不能吃存放過久而致腐臭。變味的食物。(3)餒(nei內上聲):腐敗,不新鮮。(4)敗:腐爛,變質。(5)臭:指難聞的氣味。(6)失飪:指在烹飪過程中未做熟或燒焦等不當制作方法。(7)不時:指不到進餐的時候。(8)割不正:此云對賓主應割取不同部位的肉來烹食,否則為“割不正”。(9)醬:醋、芥、鹽、梅等佐料的總稱。(10)食(si四)氣:指人吃食的消化能力。(11)亂:神態錯亂,即醉。(12)沽酒市脯:沽(gu姑)和市均為買賣之意;脯為干肉。(13)姜:不屬葷食,所以可以不去掉。
(按語)
此段原文反映了孔子非常重視飲食養生,如其中所說的飲食衛生、細嚼慢咽等至今仍有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