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氣法是一種以吸為主的吐納鍛煉方法,即通過吸納自然界之清氣,同時自然地減少飲食的攝取量,借以達到辟除邪穢、強體延年的目的。因此,在秦漢古籍中也將此法稱為“食氣卻谷”法。
食氣法有十分悠久的歷史,早在先秦時期的《山海經》、《莊子》、《韓非子》等文獻中,就有關于“食氣卻谷”方法的記載。《楚辭·遠游》所稱“食六氣而飲沆瀣兮,漱正陽而含朝霞,保神明之清澄兮,精氣入而粗穢除”,即論述了食氣的方法及其益智保健作用。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醫學帛書中,有《卻谷食氣》專篇,論述“食氣者為呴吹”的方法。古人認為,自然界龜、鶴、蛇、鹿等動物之所以長壽,在于其“食少而服氣”,故《卻谷食氣》篇中有“深息以為壽”的說法。自戰國以至明清,食氣卻谷之法沿襲不衰,并結合導引與其他靜功修習,形成了諸多食氣導引方法和流派。本篇以隋代《神仙食氣金匱妙錄》中所載食氣之法作為主要介紹內容。
[基本內容]
本功法具體修習方法如下:
一、修習者可于夜半子時、清晨初寤及空腹之時,擇取空氣清新、環境幽靜之處修習食氣法。
二、修習者站立坐臥隨意,修習時靜心凝神,摒除雜念,待心靜志和,即可修行。先閉口,以鼻緩緩引氣,待吸滿后將口中清氣如吞咽狀咽入腹中;隨后想象體內穢濁之氣隨吐而上出于喉中,待吐氣已極則閉口,再行引氣吞咽之法。如此吐納一次,稱之為“一咽”。
三、初習者每日應不少于百咽,熟練后可增益其數。在練習食氣法的同時,應適當減少食物的攝入量。一般在修習10天后,可使攝食量明顯減少,而精神卻較往日更為飽滿。
[臨床應用]
本功法主要用于減肥及養生保健,益智延年。可用于治療肥胖病,防治食積腹痛、泄瀉、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結腸炎、習慣性便泌等消化系統疾病,對糖尿病、痔瘡等疾病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注意事項]
1、患有嚴重器質性疾病、消耗性疾病者不宜修習本法。
2、每天咽氣次數應逐日遞增,不可操之過急。若出現胸腹不適,呃逆頻作,每日咽氣次數的遞增量需放慢或減少。
3、在修習過程中若出現口渴煩悶等癥,可舌攪牙齦以生津吞咽,或口含青果、烏梅等生津止渴之品。
4、飲食攝入量的減少應循序漸進,更不得為追求“辟谷”效應而強行忍饑絕食。通過持之以恒的修習,練功者內氣逐漸蓄積而有一定的功底,若出現饑餓感,略行吐納咽氣便可排遣之。
[按語]
本功法與近代的“饑餓法”不同。饑餓法主要以消極的靜臥減食為手段,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而本功法修習得法,有養生保健的作用。有不少修習者因此而在減少飲食的情況下不僅能正常地工作和生活,甚至精力較練功前更加充沛,有些慢性疾患也可在練功過程中得到康復和痊愈。當然,對本功法練功過程中出現的“辟谷”效應,學術界有不同的認識,對一般修習者來說,不宜盲目追求辟谷斷食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