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6字訣
運動可以使氣血的運行更加通暢,全身各臟腑器官得到充分的營養供應,代謝廢物及時排出體外,從而保持充沛的精力,強健的體魄。 除遺傳因素外,生活方式對有很大的影響,許多慢性病,如肥胖、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血脂異常、腫瘤等,均與不良的生活方式有關,倡導的生活方式,就可以起到防病和治病的作用。
40歲前吃九分飽
40歲后吃八分飽
50歲后吃七分飽
60歲后吃六分飽
現在,人們總體上吃得偏多。有相當一部分人因長期飽食或過食而患病,而控制飲食病情就能減輕。成年后,人的生長發育已經完成,對飲食的需要僅僅是維持代謝的平衡,如果攝取了過多的營養物質,不僅加重臟腑代謝的負擔,而且超過需要的部分還會變成“毒物”,如高血糖、高血脂對的許多器官有毒害作用而不是營養作用。現代醫學研究證明,經常飽食,腸胃血液增多,大腦供血被迫減少,長期下去還會引起記憶力下降,思維遲鈍,大腦早衰。成年后器官功能逐漸衰退,到了老年期,各器官功能都處于低下狀態,所以應根據不同年齡段來確定飲食量。40歲以前可以吃九分飽,40歲后吃八分飽,50歲后吃七分飽,60歲后吃六分飽。當然,這只是對大多數人而言,不同的人應根據自己的活動量來確定進食的量。
對于老年人及患病的人,還要強調少吃多餐。因為老年人和患病的人,胃腸道的消化能力很弱,一次吃多就會鬧病,出現胃脹、噯氣,甚則胃痛、嘔吐、泄瀉等。美國加州大學對老鼠所進行的實驗顯示,老年后減少食物熱量的攝入有助于延長壽命。此前已有研究證實,出生后不久就開始減少食物熱量攝入的老鼠,比正常老鼠壽命長,但這項研究首次發現,老年后才開始限制食物攝入量,也可達到同樣的效果。只要能提供足夠的營養,低熱量飲食都有助于延長壽命。對食物攝入量的限制,可延緩和預防包括癌癥在內的老年易患病。
每天步行25分鐘或做下蹲運動5分鐘
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許多人整天坐在電腦前、會議室、車子里,活動的時間很少,從而造成頸椎病、腰背痛等職業病發病率大幅上升。長期缺乏必要的體力活動,體內氣血的運行就會遲緩而不通暢,的排毒管道就會壅滯,體內的代謝產物就不能及時
排出體外,蘊積在體內的毒素就會危害。會出現腰酸背痛,精神萎靡,頭昏心悸,倦怠乏力,失眠多夢等癥狀,所以中醫理論有“久臥傷氣、久坐傷肉”的說法。
運動可以使氣血的運行更加通暢,全身各臟腑器官得到充分的營養供應,代謝廢物及時排出體外,從而保持充沛的精力,強健的體魄。運動不僅能健身,而且還能治病,適量運動對糖尿病、高血壓、骨質疏松、關節炎和背疼、胃潰瘍、健忘癥等有明顯的治療作用。許多人不活動總以沒時間為借口,其實運動并不需要很多時間,每天只要步行25分鐘或做下蹲運動5分鐘,就可以起到鍛煉的作用,關鍵是要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
子時(23~1點)以前上床
午時(11~13點)休息30分鐘到1小時
現代社會人們喜歡過夜生活,晚上睡得很晚,這對是有害的,擾亂了正常的生物節律。有的人是“夜貓子”,像已故著名作家路遙,他的工作方式是“早晨從中午開始”,為此他付出了英年早逝的代價。不僅僅是量的問題,夜晚與白天相等時間的價值是不同的,根據“天人合一”的觀點,宇宙天體的運行與陰陽的變化是息息相關的,順應自然變化規律的能起到平衡陰陽作用,反之則破壞陰陽平衡。
子午覺是古人養生法之一,就是每天于子時、午時入睡。夜半子時為陰陽大會,稱為“合陰”,是一天中陰氣最重的時候,陰主靜,所以夜半應長眠。夜晚應該在子時(23~1點)以前上床,在子時進入最佳狀態,最能養陰,效果最好。午覺只需在午時(11~13點)休息30分鐘到1小時即可。現代研究也發現,夜間0~4點,機體各器官功能降至最低,中午12~1點,是交感神經最疲勞的時間,因此子時和午時的質量最好,符合天地陰陽規律。相關統計表明,老年人睡子午覺可降低心、腦血管病的發病率,有防病保健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