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祖國醫學的觀點,大自然分為陰陽兩個方面,人與自然相應,大自然和人體生理、病理的變化無不取決于陰陽關系的變化。《黃帝內經》說:“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天氣下降,氣流于地;地氣上升,氣騰于天。故高下相召,繁榮昌盛降相因,而變化作矣。”因此,氣候出現寒涼溫熱,季節分為春夏秋冬。夏和冬是一年之中相反的兩個極端,夏季陽極陰衰,故而熱;冬天陰盛陽弱,故而寒。而春、秋二季處于冬夏交替之間,陰陽變化之際,因而屬于過渡季節。春季,氣候乍寒乍暖,陽已升而陰未消;秋天,晝熱夜涼,陽始退而陰漸長。此時,人們機體的調節功能如果適應了這種變化,就不發生疾病;反之,就要生病。
夏、冬季節天氣或熱極,或冷甚,但很少有突變,氣溫相對比較穩定,人們能夠比較順利地適應,因此疾病的發病率相對較低。春秋之際天氣變化無常,熱中有寒,寒中有熱,氣溫一日之中就有多變,故人們就不太容易適應,因此疾病發生率和舊病復發率就相對較高。這是因為,春天溫暖多風,空氣由干燥變濕潤,人的皮膚紋理由緊縮而開始舒展,循環功能相對增強。因此,皮膚末梢血管供應增加,汗腺分泌增多;加上此時正值推陳出新之勢,細菌和病毒有了適宜的環境,容易大量繁殖和傳播。秋天氣候熱涼相兼,時而有夏天的熱感,時而有冬天的寒覺。我們的祖先從實踐中認識了這種變化規律,于是制定了相應的防范措施:春不忘避陰邪,棉衣宜晚脫;秋主動戰陰邪,穿著莫過厚,并按照氣候多變的規律,注意隨時增減衣服。這樣,一方面使皮膚的調節功能逐漸適應變化著的外界環境,減少和杜絕病邪的傳入;一方面鍛煉和提高機體的耐受能力,以進一步適應即將到來的盛夏炎熱和嚴冬的酷寒,這就是“春捂秋凍”的道理和實現“少災少病”的前提。
值得說明的是,“春捂秋凍”是一種被動的防范措施,我們不能用機械論的方法去理解它。“春捂”是有時間性的,總不能老穿著棉衣不脫。“秋凍”要有耐凍的措施,總不能凍得渾身打顫還不加御寒之物。近年來,由于受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的影響,氣候異常變化的情況時常出沒,過去少見的“暖冬”、“暖(熱)春”、“倒春寒”現象頻頻出現,許多情況甚至使人們有一種始料不及的感覺,所以要掌握好“春捂秋凍”的分寸。如何準確、及時調節人體與環境、氣候的關系也出現了許多新問題,值得深入研究。從本質上講,要想增強機體的耐受能力,其根本方法是加強身體鍛煉。就耐寒鍛煉而言,或堅持冷水浴,或散步、跑步、或做體操、打太極拳,或按摩、做氣功。長期進行這些運動不僅可以促進血液循環,調節血管的舒縮功能,而且可以提高機體的免疫力,增強肌肉耐力和抗病能力,還可以促進消化和吸收,加強呼吸運動,增強機體的新陳代謝能力。據測定,機體代謝越旺盛就越不怕冷,人躺著時代謝率最低,坐起來就可提高12%,站著能提高20%,步行可提高50%以上,劇烈活動時可提高10倍。長期堅持力所能及的運動不論對運動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還是對神經系統、消化系統都是大有好處的。
這樣,身體的耐受力提高了,疾病也就較少發生了。
還要說明的是,一年四季是互相聯系著的,并不能機械分開,春、夏、秋、冬只是人們為了便于生產和生活的需要而人為劃分的。因此,許多疾病的發生不僅是有聯系的,而且是多因素的。有些病可能是季節性的,有些病則可能和上個季節相聯系的,如有些春天的病就源于冬天,有些秋天的病是夏天造成的。所以,“春捂秋凍”只能是有效的防范措施之一,還必須加強四季保健,同時注意飲食起居和必要的藥物調節,增強人體正氣,從而保證機體的長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