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9-07-11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為了了解目前臨床護理人員開展心理護理的相關情況。方法 采取隨機抽樣填寫發放的問卷的方式進行調查。結果 100%的護理人員認為心理護理很重要,89.34%的護理人員開展了心理護理,但實施特殊心理護理的僅占4.13%,在實施心理護理中,能熟練開展的僅占27.87%,深感困難的達84.02%,對于開展心理護理困難的原因中,45.37%的是心理護理知識缺乏。結論 心理護理的重要性已被護理人員所認同,但心理護理剛起步,存在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不論醫院或學校,未能及時進行相關教育和課程調整。
隨著護理模式轉向以病人為中心的整體護理[1],不僅要注意病人的生理因素,也要關注其心理和社會因素,重視病人的心理護理。為了解目前臨床護理人員開展心理護理狀況,尋求提高心理護理質量的措施,我們對山西省3所三級醫院的護理人員進行了調查。
對象與方法
(一)對象:選取山西醫科大學附屬一二院、山西省人民醫院的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等科的護理人員300名。
(二)方法:以問卷調查形式請被調查者以單項或多項選擇填寫。調查內容主要有:①護理人員一般情況;②對開展心理護理重要性的認識;③學習心理護理課程及學習途徑;④開展心理護理感到困難的原因等。調查發放問卷300份,有效244份,用計算機處理。
結果
(二)開展心理護理重要性的認識:100%的護理人員認為開展心理護理重要。
(三)實施心理護理情況:
1.調查的244名護理人員中,有10.6%回答尚未開展心理護理,89.34%在臨床實施了心理護理,其中實施一般護理者占100%,實施特殊護理者9名,僅占4.13%。
2.對心理護理的結果是否進行評價,有80名護理人員回答實施心理護理后不進行評價,164名回答進行效果評價,其中56.98%的用客觀方式評價,43.02%的用主觀方式評價。實施心理護理后進行評價的初級與中高級人數比較,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顯著性,χ2=0.0155,p>0.05。不同學歷人員的效果評價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顯著性,χ2=1.7258,p>0.05。
3.不同職稱與不同學歷人員掌握心理護理技能熟練程度,不同職稱護理人員掌握心理護理技能熟練程度:熟練者:初級48名,占25.13%,中高級17名,占30.75%。經統計學處理中,χ2=0.08,p>0.05。
(四)學習心理護理知識途徑:不同職稱人員學習心理護理知識途徑:初級職稱人員經學校學習者78名,自學者136名;中高級職稱人員經學校學習者31名,自學者42名,經統計學處理,初級與中高級比較,χ2=1.14,p>0.05。不同學歷人員學習心理護理知識的途徑:從學校學習者,中專26名;大專以上83名,自學者中,中專59名,大專以上119名,經統計學處理差異有顯著性,χ2=4.57,p<0.05。
(五)掌握心理學知識情況:13.93%回答未學過心理學知識,86.07%回答學過心理學知識。
(六)不同學歷人員實施心理護理感受見表4:其不同職稱的護理人員對此問題的回答結果:初級與中高級護理人員的人數比較,經統計學處理χ2=2.16,p>0.05。實施心理護理困難的原因:28.78%感到心理護理知識和技能都缺乏,25.85%感到心理護理技能缺乏,45.37%感到心理護理知識缺乏。其不同職稱之間的回答結果見表5,經統計學處理差異有顯著性。不同學歷護理人員間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顯著性,χ2=4.5134,p>0.05。
討論
(一)心理護理的重要性已被護理人員所認識,尤其臨床護理工作者,本次調查中,不同年齡、學歷、職稱,100%的護理人員認為開展心理護理重要,并充分地肯定了心理護理的價值。
(二)護理人員實施心理護理屬于剛剛起步,有不少問題亟待解決。首先,本次調查結果發現,89.34%的護理人員在臨床開展了心理護理,但限于一般心理護理,而一般心理護理指護理人員與病人交往過程中,通過舉止、態度、姿勢等影響病人的感受、認知、情緒和行為的過程。特殊心理護理指應用專業化心理評估和治療方法,如心理分析法、生物、反饋療法、森田療法等[2]。其次,在實施心理護理中熟練程度一般的占59.02%,3.69%的不熟練?赡芘c心理護理是一門新興學科,教育培養未能適應醫學模式變化有關。大專以上學歷掌握心理護理技能較中專學歷好,這可能與中專課程設置心理護理學校少有關,第三,對心理護理效果進行評價的僅占87.21%,32.79%的不進行評價。不同職稱、不同學歷人員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提示護理管理者要對這一薄弱環節的加強。還提示心理護理效果評價的科學性、規范性仍需進一步提高。
(三)護理人員心理護理方面知識缺乏,調查顯示:74.59%的護理人員只學過醫學或護理心理學基礎知識,僅3.69%的護理人員學過心理治療。13.93%的人員未學過心理學知識。因此,護理人員實施的心理護理僅停留在一般心理護理,而特殊的心理護理僅占4.13%,說明護理人員在這一方面需要加強。這一層次的心理治療指針對某些疾病所進行的一些針對性的護理。它們都是以一定的理論為指導,有一定的操作程序和技術,有一定的適應證,施護人員需要經過專門訓練。如正規的心理分析法、行為治療的系統脫敏法等。第二個層次是以第一個層次為基礎。
(四)護理人員在校培訓課程亟待改進,調查結果顯示:62.02%的護理人員通過自學獲得心理學知識,只有37.98%的通過學校學得。不同職稱、不同學歷護理人員獲得心理學途徑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顯著性(p>0.05)。這與我國開設心理學課程較晚有關。提示有關教育主管部門,應盡快適應醫療護理工作需要,增設相應課程,開展相關在職教育。
(五)在職教育和繼續教育未能適應工作需要,心理護理早已起步,尤其實施整體護理以后,本次調查結果顯示:84.02%的護理人員實施心理護理感到困難,不同職稱人員比較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顯著性,說明不同職稱的護理人員都需要學習心理護理方面的知識與技能,但各方面對此未能給予足夠重視,抓好在職教育,這應引起有關部門重視。
(六)本調查結果的調查范圍偏小,盡管如此,其結果有一定代表性,對醫院管理者、衛生行政主管部門、醫學院校教育工作者都有參考價值。故建議:①學校心理學課程設置應依據臨床工作需要進行調整。②醫院要重視心理護理在職教育和研究,由于心理護理的開設始于80年代,目前臨床護士主要通過自學學習有關心理學知識,本次調查也說明了這一點。因此,美國成人教育家艾倫.陶(a.m.tough)提出“sdl”(self-directed-learning)即自我導向學習法[3]。心理護理是臨床護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有關管理部門應積極支持,并有重點有計劃地安排學習,開展心理護理科研,以提高護理效果。③多數護理人員僅局限于一般的宣教式心理護理,缺乏針對性的具體的護理措施,心理護理流于形式,應引起護理管理者的高度重視,有重點地培養心理護理人員,使其真正掌握心理護理理論和心理護理技能,真正發揮心理護理功效。
參考文獻
1 袁劍云,金橋.系統化整體護理.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1996:26-42.
2 李心天.醫學心理學.北京:北京醫科大學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8:760.
3 辛山秀.在成人教育中倡導“sdl”法的必要性.中國高等醫學教育,1998,5:56-57
無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