瘢痕疙瘩俗稱“瘢痕瘤”,也叫“蟹足腫”,是皮膚科常見的良性腫瘤之一,一般分為表淺性瘢痕、增殖性瘢痕、萎縮性瘢痕。瘢痕疙瘩不但妨礙美觀,而且伴有痛癢,特別是萎縮性瘢痕具有很大的收縮性,可牽拉臨近的組織、器官,而造成嚴重的局部活動功能障礙,甚至畸形。因人們缺乏對此病病因、發展及治療等相關知識的了解,致使無意中陷入一個又一個誤區。
誤區一 手術切除就會一勞永逸
23歲的燕燕,像許多同齡女孩一樣喜歡追求時尚,但每到夏天,她只能眼巴巴地看著女友們穿上漂亮的吊帶背心,自己卻穿不出去。原來,在她的胸前長了一個又硬又紫的大疙瘩,這使燕燕很自卑。在男友和家人的陪伴下,她毅然到一家小醫院切掉了這個礙眼的“瘢痕瘤”。誰知歡喜了沒幾天,另一場噩夢又接踵而來,在燕燕的刀口處,猶如蘑菇一般又冒出幾個硬結,而且越長越大,最后融合在一起,比先前的疙瘩個頭還大。痛不欲生的燕燕,輾轉來到黑龍江省腫瘤醫院皮膚科,科主任孫桂珍教授為其檢查后下了瘢痕疙瘩的診斷。經封閉加冷凍方法治療,兩個月后燕燕的疙瘩終于不見了,胸前也變得平滑了。孫桂珍教授介紹說,瘢痕疙瘩患者本身就是瘢痕體質,應盡量避免開刀手術。據不完全統計,瘢痕疙瘩術后復發率可高達90%以上,對如此高的復發率須百倍警惕。那種一刀下去即能治愈瘢痕疙瘩的說法,是不確切的。
誤區二 瘢痕疙瘩不就是瘢痕嗎
與燕燕姑娘相反,有些瘢痕體質的人則表現得大大咧咧,認為在手術刀口處留下的瘢痕,除了影響美觀外,沒什么大礙,用不著治療。其實不然,孫桂珍教授解釋說,若是瘢痕體質的人,即便沒有外傷也可形成瘢痕,那么,術后發生瘢痕疙瘩的幾率就更高。作為常識,人們應了解瘢痕疙瘩不等于手術瘢痕,皮膚受到創傷后,在修復的過程中結締組織過度增生和透明變性,可形成兩種瘢痕,一種是肥大性瘢痕,一種就是瘢痕疙瘩。肥大性瘢痕,即通常所說的手術瘢痕,是在手術刀口處形成的隆起增厚的斑塊,不會向四周擴展,一般生長數月后即停止發展,可不用理會。而瘢痕疙瘩好發于胸骨前,表現為堅硬的大疙瘩,表面光滑,容易受到激惹而產生疼痛。如不及時治療,它會像蟹足那樣向周圍組織浸潤生長,且越來越大,一發不可收拾。以上兩種病的發展和治療經過是截然不同的,不能混淆,必須認真區別和正確對待。
誤區三 小硬疙瘩用不著理睬它
孫桂珍教授告誡說,若是肥大性瘢痕,可以不去管它,但如果是瘢痕疙瘩,就必須重視起來,要趁早、趁小“斬草除根”,以絕后患。19歲的圓圓,胸脯前長了一個硬疙瘩,最初只有黃豆粒大小,就沒加理會。3個月之后,小硬結迅速增大,穿衣時稍有刮碰或吃辣點兒的食物,疼痛就會加重。驚惶失措的圓圓懷疑自己得了癌癥,馬上在媽媽的帶領下到黑龍江省腫瘤醫院就診,孫桂珍教授明確地診斷為良性病變——瘢痕疙瘩。經進一步的血、腫瘤標記物檢查,也均未發現異常。提心吊膽的圓圓,這才松了口氣。孫桂珍教授指出,當瘢痕疙瘩處于活動期時,疼痛及瘙癢的癥狀就像一盞警示燈,提示瘢痕在長大,如能及時處置,預后效果將會很好。目前臨床上常見的有溫熱療法、按摩療法、超聲波療法、音頻電療法、直流電離子導入療法,以及封閉療法、封閉加冷凍療法、手術切除加放療等。對于手術后不能縫合者,采用電離子刀加術后放療,亦能使瘢痕疙瘩的治愈率由50%~60%提高到70%~80%。當然,以上方法的選擇取決于皮膚損害的大小,單發還是多發,靜止期還是活動期,由此制訂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案,方能取得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