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在進化過程中因感染疾病而獲得的自然免疫力是無比強大的,是大自然賦予人類的一種獨特的寶貴財富,這也是一種普遍現象。自然免疫的典型例子就出自流感。
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人們對抵御流感的免疫方式就進行過爭論。有人認為對人,尤其是對兒童,用人工免疫(注射流感疫苗)的方法預防流感效果并不太好,與其讓兒童注射流感疫苗,還不如讓他們患病后獲得自然免疫力。
1969年1月,一種名為香港流感病毒的流感第一次在美國暴發,奪去了不少人的生命。隨后流感傳到歐洲和澳大利亞,但患者卻銳減,這種結果引起專業人員的極大關注。他們在查閱醫學文獻時發現,1968年被亞洲流感病毒感染過的人在1969和1970年未受香港流感病毒之害,因為亞洲流感病毒與香港流感病毒相似。也就是說以前患病后自然獲得的特異性免疫力,對后來預防相同或相似的疾病起了重要作用。
同樣,在英國的南威爾士,研究人員和醫生作了一個研究,測定連續接種流感疫苗的人和未接種過流感疫苗的人體內的流感抗體。結果表明,由野生香港流感病毒自然感染(患流感)后獲得的免疫力,比由接種香港流感滅活疫苗所獲得的免疫力更為持久。根據這一事實,研究人員認為,自然獲得的免疫力要比人工免疫獲得的免疫力強大而持久。
同時,免疫學的理論也支持自然免疫優于人工免疫。比如,免疫學中有一種理論叫做原發性抗原損害,指的就是首次由野生病原體感染后在人體免疫系統留下的印記,要比以后任何時候感染留下的印記深刻得多。
基于免疫學的大量事實,自然產生了一種觀點,即首先應珍惜人體可能獲得的自然免疫力。這個結論不僅針對兒童和流感,對于成年人或其他一些疾病也是適用的。
自然與人工相比,前者更符合事物發展的規律和本性,而人工再怎么天衣無縫,也不可能做到與自然所形成的鬼斧神工之功力相媲美。在今天,人們更傾向于選擇自然產生的事物和成果,在對抗疾病的免疫力方面也不例外。
不過話又說回來,自然免疫雖然比人工免疫強大,但前者需要付出沉重的代價,比如天花,要造成很多人的死亡之后才有可能獲得。因此,在這個時候,為了保護生命,人類只能效法自然,用注射疫苗的人工免疫方法以保護生命和維護健康。以流感為例,雖然一些研究人員推崇不給孩子注射流感疫苗,而要讓孩子患流感以獲得自然免疫力,但是這有一個前提,就是以保護生命為第一重要。也就是說,如果健康兒童患的流感是良性的,不致命的,可以用患病的方法獲得自然免疫力;反之,如果是致命性疾病,就應當提倡接種疫苗。眼下在美國流行的流感對兒童的殺傷力就很強,而且有可能傳播到世界各地,因此兒童有必要接種流感疫苗,尤其是6歲以下的孩子。小學生也應當是接種的主要對象。
所以,盡管自然免疫優于人工免疫,但在保護生命和健康面前,人類的態度應當是:一個都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