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9-07-09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目前,中國從農村到城市,感冒用藥存在許多不足之處。
一、感冒藥作為非處方藥被媒體廣泛宣傳,而大眾按廣告宣傳自主用藥多數不合理。媒體介紹的絕大部分治療感冒的藥是解熱鎮痛藥,只是緩解感冒時產生的不適,如退熱、止痛等,但對病因(病毒)沒有治療作用,盲目使用不利于康復,反而可能掩誤病情,甚至使病情惡化。筆者曾遇到多個患者,服用這類藥后,產生反復發熱,長時間咳嗽不愈,有人甚至懷疑自己患了慢性支氣管炎,或百日咳。
目前的感冒藥中含氨基比林、安乃近、非那西丁等的藥物較多,雖然能有效退熱止痛,使人暫時感到舒服一些,但有不良反應。前二者能引起粒細胞缺乏癥、免疫性溶血性貧血、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再生障礙性貧血等,后者有腎毒性。大眾常將其視為治療感冒的有效藥,隨意購買,筆者就遇到一個病人花了6元錢買了至少有半斤重的一塑料袋感冒藥。這些藥用量控制不當的事情常有發生,當患者感到療效不滿意時,會自主增加用量,不良反應不可避免會發生。粒細胞減少意味著人體免疫力的降低。此外,只退熱也是不科學的,當病毒的侵襲人體后,體溫適當升高有助于人體對病邪發揮更好免疫功能,驅除外邪。這兩方面原因降低了人體的抗病能力。所以當體質較差,或盲目用退熱藥時會導致病情加重。病情加重大多是患者用藥不當所致。
二、把抗菌藥物當感冒藥用。有許多人,甚至包括醫務人員在內,當咽喉痛或不適時,或剛有感冒癥狀時就服用抗菌藥。有的小孩打個噴嚏家長就給孩子服抗菌藥。其實這是原則性錯誤。感冒的病因是病毒感染,服用抗菌藥不但無效,還能引發病毒變異,細菌耐藥,以及產生藥物不良反應。所以感冒服用抗菌藥有多害而無一益。
三、有咳嗽癥狀時隨意用止咳平喘藥也是錯誤的。咳嗽是病毒本身及繼發性的刺激所致,首先應針對病因治療,單純止咳可能掩誤病情。
四、合理做法。感冒后,病人應注意休息以提高機體的抗病力。正確的做法是,感冒初期可服用適當的抗病毒藥物,包括化學藥物與中藥。抗病毒的化學藥物有較大毒副作用,服用時應注意劑量。許多中藥如大青葉、板藍根、射干、金銀花、牛蒡子等都有抗多種病毒的療效,在感冒初期可以在專業醫生指導下服用。對于市場上的感冒(解熱鎮痛)藥,不要在感冒剛發生時服用,應該作為較嚴重發熱癥狀的控制藥使用,筆者建議在體溫達39℃時服用。而且最好服用對乙酰氨基酚的制劑,其不良反應較小。注意不要因為發熱嚴重隨意增加劑量,應找到發熱的病因。當繼發細菌感染時及時服用抗菌藥物。因為體質較差,或因為不當用藥會繼發細菌感染時,一般在感冒數天后,需要服用抗菌藥,停用抗病毒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