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區一:只有假冒偽劣藥才會有不良反應。由于醫學科學發展水平的限制,許多藥品的不良反應情況在審批時難以完全了解。即使經過嚴格審批的藥品,在檢驗合格、正常用法用量情況下,仍會在一部分人身上引起不良反應,包括有些原來不知道的、嚴重的不良反應。 。
誤區二:價格貴的藥更安全。藥品的價格取決于研制過程的花費、生產的成本等因素,藥品的安全性則取決于藥品的不良反應的程度和治病效果,它們是互不相關的兩個問題,因此,不能認為價格貴的藥就一定安全。
誤區三:新藥比老藥安全有效。總的來說,新藥必須證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國家才會批準上市,但老藥的優點也不能抹煞。一般的老藥,應用了多年,人們對它的性能掌握得比較準確,對它的副作用也了解的比較多.存某種意義卜可以說更安全。
誤區四:進口藥比國產藥安全。一般來說,一些發達國家的藥廠生產條件好,產品雜質含量較低,但也不是絕對的,國外也有管理差的企業,生產的藥品質量也不一定就好。近年來,我國許多藥廠生產條件已大有改善,科研水平和管理水平大大提高,生產的產品雜質含量比國外同類產品還低,質量還好。
誤區五:幾種藥一塊吃,病好得快。有些人病情復雜,需要同時服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藥,這種合并用藥有時也能達到提高療效、減少不良反應的目的。但是國內外許多調查結果說明,合并用藥的品種數越多,不良反應的發生率越高,應該引起重視,除非醫生認為確屬病情需要,否則應盡量避免合并用藥。
誤區六:非處方藥不會出現嚴重不良反應。非處方藥本身也是藥,總體來說不良反應比較少,比較輕,但也不是絕對的,有些非處方藥在少數人身上也能引起嚴重的不良反應,甚至引起死亡。如一些常用抗感冒的復方藥,多是由幾種成分加在一起,其中有些藥含有撲熱息痛、阿司匹林、雙氯芬酸、布洛芬、撲爾敏、苯海拉明等。這些藥物本身在不同程度上都能在一部分人身上引起不良反應;再如感冒通,療效很好,但少數人特別是兒童服用后會出現血尿。
誤區七:藥品使用說明書中列舉不良反應少的就是好藥,列舉不良反應多的就不是好藥。目前,國際上包括我國對于藥品使用說明書中的不良反應部分,其詳細情況寫到什么程度,還沒有統一具體的規定。有的藥品說明書中對藥品可能引起的不良反應寫得很少,實際發生的不一定少;一個負責任的廠家,把產品可能引起的不良反應寫得就很詳細。寫得不詳細的就不一定比寫的詳細的不良反應少。所以不能完全用藥品說明書來判斷該藥不良反應的情況。
誤區八:中藥比西藥不良反應少。中藥的使用講究辨證論治、合理組方、一人一方、隨癥加減,有時還存在講究地道藥材、炮制方法等,在這種情況下服用中藥,有助于減少和避免不良反應,但如果組方不合理,中藥材質量有問題,也可能引起許多不良反應。
誤區九:補藥不會引起藥品不良反應。滋補藥本身也是藥,不但要遵守規定的用法用量,不能濫用,而且在正常用法用量下,也能在一部分人身上引起不良反應。
誤區十:維生素、礦物質多吃沒關系。維生素、礦物質方面的藥物也必須按規定的適應癥、用法用量服用,否則也能引起不良反應甚至殘疾和死亡。如長期、大劑量服用維生素A、維生素D會引起發熱、腹瀉、中毒,大劑量靜脈注射維生素C可引起靜脈炎、靜脈血栓、死亡等。許多人服用維生素、礦物質類藥物的同時還服用其他藥物,也要注意有沒有不良的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