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中年時期的人體力逐漸下降,身體容易“發福”,肌肉總量開始減少。鍛煉不以追求速度和強度為目標。每周至少進行兩次鍛煉,以30分鐘左右中等強度的心血管鍛煉、15分鐘左右的健身器械練習、10分鐘左右的伸展運動為運動組合,注意活動各關節和那些易于萎縮的肌肉。
腿部鍛煉:
久坐后,下肢會很酸脹,這個年齡段很容易發生下肢靜脈曲張,重者還會出現下肢皮膚色素沉淀、傷口經久不愈等,這是下肢血液回流不暢所致。
人的腿部肌肉發達,肌肉中又有大量血管。當肌肉放松時,來自心臟的動脈血液會增加向肌肉的灌注量;當肌肉收緊時,會擠壓血管加快靜脈血液回流心臟,從而促進血液循環。我國的傳統養生方法中,就認識到下肢血液循環的重要性,可以在百忙中抽點時間做點小動作,比如踮腳尖。
雙腳并攏,用力踮起腳尖,然后放松,再重復,每天連續做數十次。能有效而快速地減輕疲勞。
頸椎保養:
頸部病的發病率越來越高,這不光是因為我們在直立行走的轉變過程中,頸部骨骼與軟組織的適應能力發生了改變,頸椎承受的壓力大,長期的伏案工作一樣容易導致頸椎綜合征。
長期固定在一個姿勢,尤其是不良姿勢時(如頸部前屈超過20度或長期扭轉),頸部的壓力會成倍增加。肌肉的緊繃、僵直狀態影響了局部血液循環,干擾了營養供應,頸部耐力減低,變得容易疲勞。因此應該注重頸椎靈活性鍛煉,做“米”字操,或者模仿“油漆工”一樣的頸部運動規律。
瑜伽和太極這一類身心合一的鍛煉方式,最適合于這個年齡段的人。節奏舒緩,運動強度不高,對于心血管的壓力小,但是又正好能夠滿足對身體靈活性和柔韌性的鍛煉。另外,經常去野外漫步也不失為好的運動方式。山地環境的負離子密集,既能鎮定情緒,還可改善肺的換氣功能,注意控制好速度和運動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