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陌生人手足無措、不能在眾人注視下工作、害怕接觸領導或下屬,如今社交焦慮癥已經成為滬上青年才俊發展道路上的絆腳石。一項數據顯示,該癥在所有人群中的患病比例已高達10%左右。
日前,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醫學心理研究室副主任張新凱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如今在他收治的病人中,平均每6個病人就有一個患上此癥。近兩個月,總共有100多人前來緊急求治社交焦慮癥,且患者大多為20多歲的白領或金領。社交焦慮癥目前已成為繼抑郁癥、強迫癥之后第三大精神障礙。
據了解,過去此癥患者多為青少年和受教育水平較低的人,但現在高學歷患者的人數有明顯上升趨勢。小張去年研究生剛畢業就當上了IT工程師,他的努力和成績很快使他得到了升任部門經理的機會。可當小張知道這個消息后,反而擔心得幾天睡不著覺。因為升職必須做述職報告,而上臺發言卻比殺了他更痛苦。小張一直認為自己在這方面是個“殘疾人”,于是“毅然”放棄了升職。
近日,小張再次迎來了升職的機會,但想到要上臺演講,又一次放棄了機會。萬分痛苦的小張認為,自己的發展已經到了頂點,這輩子就這樣了,即使活下去早晚也會因心情郁悶而得不治之癥,他甚至想到以自殺來了結痛苦。
小孫做外企部門主管已經好幾年了,可面對男士和下屬依然會緊張、臉紅甚至發抖,連對視一眼的勇氣都沒有。曾經有位男士追求她,可是她幾次莫名其妙的臉紅總是讓男士錯誤會意,反而追得更起勁了。由此,小孫對自己的臉紅越來越擔心,也越發不敢和男生交往。兩年來,她經人介紹前后談了8次戀愛,最后對方都因為小孫過于“矜持”而分手。由于性格缺陷,她常常不知如何與男士相處。
社交焦慮癥產生的原因相當復雜,其中有一點共同之處是這些人通常是完美主義者或幼時受過某種挫折。
專家認為,社交焦慮癥其實并不難對付,經過及早治療,情況普遍會大有改善,短期內的痊愈率就可達到20%。對于輕度的焦慮障礙可采取心理治療,中、重度患者可以用藥物治療輔以心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