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將于今年5月1日起開始實施的《職業病防治法》并沒有明確把“白領綜合征”納入職業病的范疇,但很多專家仍提醒坐在辦公室的勞動者們,要當心頸肩腕綜合征、慢性疲勞綜合征等與工作相關的疾病。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王生教授說,隨著相關法律的完善和技術水平的提高,中毒、矽肺等傳統職業病的發病率將呈遞減的趨勢,“白領綜合征”等新職業相關病對健康的危害會日益突出。如何防治“白領綜合征”已經成為世界職業衛生研究中的熱點。
早在1998年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世界范圍10大職業病中,肌肉筋骨系統障礙、神經系統障礙和心理障礙就分列第三、第七和第十位。在我國,越來越多的職員抱怨他們頸部和腰部不適,感覺肩背腕疼痛、抽筋、肌肉拉緊或無力,有的還有焦慮、失眠、緊張、免疫力降低等癥狀,嚴重的甚至不得不就診。
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于永中研究員認為,超正常時間的過量工作是造成“白領綜合征”的主要原因,所以不妨把這類疾病看作是“職業過度綜合征”。他把辦公室從業人員的職業危害分為4種:
工作量大、時間長、節奏快、腦力工作過度會使人們感到焦慮、緊張,長期高負荷工作會導致精神系統障礙和心血管疾病;
長時間伏案、站立,坐椅或工作方式的不適當會引起肌肉筋骨酸痛;
超量視屏作業會帶來的視覺緊張,視疲勞、視力衰退和精神高度緊張;
還有就是密閉、通風性差的寫字樓帶來的建筑物綜合征。
“‘白領綜合征’完全是可以預防的,而且方法非常簡單。”于永中說,“只要白領們遵守工作時間,不要讓身體超負荷工作,勞逸結合就行。而且應防治為主,千萬不要等病來了再去治。另外,只要改善辦公室的通風狀況,建筑物綜合征也就能減輕。”
由于缺乏全面普遍的調查,目前專家還不清楚我國到底有多少“白領綜合征”患者。王生教授說,近年來他們的研究方向在從傳統職業病向新的工作相關疾病傾斜。
一些城市已經看到產業結構調整帶來的職業病病種的變化,北京市衛生局2001年就決定,拓寬職業性健康監護服務領域,在原有企業職業性健康體檢基礎上,開展視屏、高頻、電磁場、微波、高低溫、振動、精密作業和辦公室從業人員的職業性健康監護。同時對現代智能化辦公環境開展有害物質檢測,研究室內環境健康品質標準和預防控制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