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9-06-17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失眠是睡眠障礙領域內近百種疾病中的常見癥狀之一,是以難以入睡和睡眠維持困難為特征的一種最常見的睡眠障礙,是睡眠質量或數量達不到正常需求的一種主觀體驗。在現代化生活所帶來的社會節奏加快及競爭加劇的今天,失眠是一種十分普遍的現象。流行病學調查顯示,美國有33%的人患有失眠,在歐洲 4%~22%的人受到失眠的嚴重影響,而我國目前失眠癥的發病率也高達10%~20% 。
長期的睡眠不足可以造成一系列的機體損害,包括注意力、判斷力和記憶、及完成日常工作能力的下降等。失眠癥的存在還可增加患抑郁癥的危險。有流行病學的研究顯示,單純失眠患者與沒有失眠或精神疾患的病人相比較,抑郁癥的發生率要高出4.5倍,而且在失眠發生的3.5年內有嚴重抑郁首次發作的危險。嚴重失眠患者的衛生保健費用也高于無失眠者。在健康志愿者中進行的一系列認為縮短睡眠的實驗表明,睡眠時間過短是冠心病事件發生率增高的獨立危險因素;對碳水化合物和內分泌功能可產生有害影響,使免疫力降低;還可導致糖耐量降低,可能是形成有癥狀性糖尿病的一個獨立危險因素。同時,世界上一些大災難也是完全或部分由于缺乏睡眠所造成的,如前蘇聯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核能外泄、美國挑戰者號航天飛機的爆炸、英國塞爾比火車事故等。因此, 治療失眠對于改善人們的生活質量及健康的獲得是很重要的。
失眠癥的分類
失眠癥可以是原發性疾病或繼發于其他多種原因。失眠癥常表現為入睡困難、睡眠表淺、易醒、多夢、早醒,睡眠表淺白天思睡、感到疲乏等。臨床上常根據失眠時間的長短分為短暫性失眠癥(持續時間≤3周)和慢性失眠癥(持續時間>3周)。
引起短暫性失眠癥的常見因素有:睡眠時間的改變,睡眠環境的改變及噪音、高溫、強光等,精神應激和急性軀體疾病等。
慢性失眠癥可由短暫性失眠癥轉化而來,也可由以下因素所造成:
(1)慢性軀體疾病:如疼痛、心衰、慢性肺疾病、關節炎、慢性腎衰、帕金森病、腦血管病、腦炎等等。
(2)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癥、情感障礙、抑郁癥、焦慮癥等。
(3)原發性睡眠疾患: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睡眠中周期性肢體運動和不安腿綜合征等。
(4)藥物及其他物質:酒精、尼古丁、咖啡因、兒茶酚胺、甲狀腺素、β-阻滯劑、口服避孕藥等易致失眠。
(5)晝夜節律紊亂疾患:睡眠時相延遲綜合癥、睡眠時相前移綜合癥、時差反應、夜班工作等。
(6)行為因素:心理生理性失眠、不良的睡眠衛生、作息時間不規則等。在許多情況下,失眠的原因不易找到,按睡眠障礙國際分類則稱之為原發性失眠癥。
失眠癥的診斷
失眠癥的主觀標準為:主訴睡眠生理功能障礙;白天疲乏、頭脹、頭昏等癥狀為睡眠干擾所致;僅有睡眠量減少而無白日不適(短睡者)不視為失眠。失眠癥的客觀標準要根據多導睡眠圖結果來判斷:睡眠潛伏期延長(>30分鐘);實際睡眠時間減少(每夜<6小時半);覺醒時間增多(每夜>30分鐘)。
由于失眠癥往往不是由單一因素所引起,對此類患者需進行2周的觀察和記錄。包括就寢、起床時間,睡眠持續時間和質量、夜間覺醒情況等主要癥狀與規律;詢問飲酒、含咖啡因飲料及用藥情況、生活習慣等等。同時還需進行詳細的內科系統檢查,必要時應做心理分析、精神病轉科檢查、多導睡眠圖等其他客觀檢查,從而確定失眠癥的類型、嚴重性、持續時間及失眠的原因。
失眠癥的治療
治療失眠首先要消除導致失眠的各種原因,改善病人的生活質量,阻止短暫性失眠進展為慢性失眠。失眠癥的治療方法主要包括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兩大類。
(一) 藥物治療
催眠藥的主要療效是改善睡眠。因此,催眠藥是治療短暫性失眠癥和慢性原發性失眠癥的首選藥物。對于能夠找到原因的繼發性失眠癥,催眠藥可作為輔助療法。
為了使藥物治療發揮最高療效,應注意幾個基本原則:使用最低有效劑量,從最小劑量開始、以最小藥量達到滿意的睡眠;間斷給藥(2~4次/周); 短期使用(常規用藥不超過3~4周);逐漸停藥(每天減原量的25%),防止停藥后失眠反彈;藥物療法應與良好的睡眠習慣相結合;當患者需要長期治療時,應對其進行定期隨訪,以確定催眠藥是否依然有效、有無副作用的發生。催眠藥的選擇可根據失眠的類型與藥物的半衰期來決定:以入睡困難為主的患者應選用短效藥;夜間睡眠表淺、易醒者可選用中效藥物;夜間睡眠易醒和早醒者應使用長效藥物治療;伴有焦慮、抑郁的失眠者應使用抗焦慮或抗抑郁藥物;精神異常所致的失眠者應使用抗精神病藥。
理想的催眠藥物應具有:迅速誘導入睡,不妨礙自然睡眠結構,白天無殘留作用,不影響記憶功能,無成癮性和宿醉反應等特點。用于治療失眠的藥物種類繁多,可分為以下幾大類:
1、巴比妥類:
巴比妥類曾是20世紀初期主要的催眠藥物。但由于其治療安全范圍較小、有明顯潛在的成癮作用、呼吸抑制作用及過量致死作用,故20世紀60年代以后巴比妥類逐漸被新的催眠藥所替代。司可巴比妥(速可眠)作為最后一個巴比妥類催眠藥也已在2000年被淘汰出我國基本藥物目錄。目前,巴比妥類藥物只用于控制癲癇發作。
2、苯二氮卓類藥物:
苯二氮卓類從1960年進入臨床使用后,因其使用安全、起效快、耐受性良好等特點,在很短的時間內取代了巴比妥類在失眠方面的治療。目前,仍是使用最廣泛的催眠藥。苯二氮卓類藥物可縮短入睡時間、減少覺醒時間和次數、增加總睡眠時間(主要是非快速眼動睡眠2期)。按藥物的半衰期的長短此類藥物可分為短效、中效、長效三類。(1)短效類(半衰期<12小時=:如***、咪噠唑侖(速眠安)、去甲羥安定、溴替唑侖等。主要用于入睡困難和易醒。(2)中效類(半衰期10~20小時):常用的有羥基安定、氯羥安定、舒樂安定、阿普唑侖(佳靜安定)、氯氮卓(利眠寧)等,主要用于入睡困難。(3)長效類(半衰期20~50小時):如安定、硝基安定、氯硝安定、氟基安定、氟硝安定等,對于早醒和驚醒后難以再入睡較有效。苯二氮卓類主要的缺點是精神運動損害、記憶障礙,濫用或長期使用可產生藥物成癮性及撤藥后反跳性失眠,這在短效苯二氮卓類藥物最易出現;而長效苯二氮卓類藥物則顯效慢、有抑制呼吸作用與白日殘留作用(宿醉等),。為避免以上的不良反應發生,目前主張以最小有效劑量、短期間斷性使用來達到滿意的睡眠。按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的規定,苯二氮卓類藥物作為催眠使用不宜超過4周。
3、抗抑郁藥
有鎮靜作用的抗抑郁藥三環類藥如曲米帕明、阿米替林、多慮平等,可用于治療繼發于抑郁癥的失眠。但此類藥安全性差,半衰期長、易出現抗膽堿能副作用。近年來發現,無特異性催眠作用的5-羥色胺再攝取阻斷劑如氟西汀(百優解)、帕羅西汀(賽樂特)、三唑酮等對于睡眠障礙伴發抑郁癥者有效,而且副作用小。
4、褪黑素
褪黑素是由松果體分泌的一種吲哚類激素,具有催眠、鎮靜、調節睡眠-覺醒周期等作用。主要用于睡眠節律障礙,包括睡眠時相延遲綜合癥、時差反應、到班工作所致睡眠障礙等,對老年性失眠患者效果更好。
5、新型的非苯二氮卓類藥物:
由于傳統的苯二氮卓類藥物在使用時存在著許多潛在問題,20世紀80年代以來一些結構上與苯二氮卓類無關的、新穎的選擇性苯二氮卓類受體激動劑包括佐匹克隆、唑吡坦及扎來普隆等藥物,在臨床上的使用越來越受到重視。
安格德番茄紅素中含有大量人體所需要的維生素,并且可以起到預防多種疾病和增強身體對病毒的提抗能力的作用。所以除了多注意自己的健康狀況,還可以通過服用安格的番茄紅素來達到一次性補充多種維生素和調節精神的目的。
無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