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9-06-16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一葉可知秋滴血測健康?體驗天津第一中心醫院發病前診療中心
3月20日,星期二。陽光明媚,天津市的街道上,有微微的小風在穿梭。幾經打聽,上午11點,記者終于找到了位于河東區民生路的第一中心醫院發病前診療中心。這個名字讓記者覺得有點奇怪,不過沒多久疑問就得到了解答。
紅磚白窗的診樓并不太大,也許是因為將近中午的緣故,小小的樓里也沒有人進出,顯得有點空蕩蕩的。發病前狀態科的孫學健大夫領著記者進入了診療室,正面擺放的一臺大電視機和一臺顯微鏡樣的儀器引起了記者的好奇,而這份好奇帶來的后果便是孫大夫用刀片在記者的手指上劃了一刀,然后將擠出的鮮血依次涂在了兩片玻璃片上,隨后,玻璃片被放在了那臺類似顯微鏡實則名為高分辨多相診斷系統的儀器上,電視也被打開了,一顆巨大的血滴出現在屏幕上。奇妙的現象發生了,在血液紅色的圓形平面里,許多罩著紫色光環的紅血球漫不經心地散著步,間或會有白色的呈不規則形狀的白血球和呈小黑點狀的血小板出現。
這能看出些什么呢?孫大夫不慌不忙地講解起來:“正常的紅血球表面都帶有負電荷,互相排斥,因而通常它們都是單獨行動的,但如果它的狀態不好,負電荷會減弱,紅細胞就會粘在一起。您看,這些紅細胞有的是個體在游動,有的卻幾個粘在一處呈串錢狀,這表明被測人最近的精神狀態不大好,或者是工作壓力大,或者是心情緊張導致紅細胞處于衰老狀態,功能稍差點。但是它的變形性和流動性還是很正常的,說明血液很有活力。這些偶然出現的白血球也還健康,數量也不少。怎么算健康?您仔細看,這個白細胞里是不是充滿了微小的顆粒在不停地活動著,一旦遇到了細菌,這些小家伙就會動得更歡了,因為它們要分泌出酶把細菌吞噬掉。有的人半天看不到一個白細胞,這就說明他的免疫功能不大好,應該注意身體了。瞧,這里有個小黑點,這就是血小板,如果血小板出現得少,那么一旦有了傷口就不易愈合,反之,又會出現高凝血癥,例如腦血栓等。”
“那么,這些浮游在血液中的小亮點又是什么呢?”記者問道,孫大夫解釋說:“這是甘油三酯,通常人吃過飯后,一個小時內就會把它分解處理完,但如果幾個小時之后血液中還有它,說明這個人的腸胃消化功能不好。此外,有些人的血液里還會有跳動著的小白點,那就是白色念珠菌,對于男性說明他有腳氣或是身上有傷口,對于女性則表明她的牙齦愛出血,細菌從傷口進入了血液。別小看這些小小的細菌,它們在血液里爭奪營養物質造成慢性疲勞綜合癥,并且產生毒素影響神經,令人抑郁不開心。”正說著,一片彩色結晶體漂浮而過,不等記者發問,孫大夫便主動解釋,“人的飲食中如果油膩過多,血液中就會出現膽固醇結晶體,如果總吃素以及無機鹽多的食物,則血液中會出現草酸鹽結晶體,彩色結晶體如果出現的多了就表明人體的有些部位有結石的可能,這時候就應該多補充水份,平衡飲食。”見記者有點擔心,孫大夫連忙說,“你的血液是比較干凈的,有的人因為愛吃海鮮,血液里就常見有寄生蟲,還有的人血液里的板塊和垃圾占滿了屏幕,腦血栓患者大多如此。所謂板塊和垃圾就是指身體里脫落的東西或死亡的紅細胞,消化能力好的人能把它消化掉,不好的就會被其堵塞微循環。如果堵在手、腿的部位,四肢會麻木,如果是堵在腦部,就會讓記憶力變差。因此腸胃方面的疾病是應該預防的。”
除了對血液中的成分進行分析外,孫大夫說還能通過對血液的結構形態的觀察來判斷人體是否有發病的征兆,即是否已處于亞健康狀態,以便提前預防。例如如果一個人休息得好,那么血液中的Rots塊(自由基塊)會緊緊地疊在一起,而不會出現縫隙;在凝固的血液中如果發現了小白點,就說明有可能某些部位有病,當小白點出現在中間,表明消化道或盆腔、下腹部有疾病,小白點再靠外一點表明腎肝有問題,依次再往外則分別代表了人的心臟、皮膚;而如果血點的外緣有尖,頭、頸椎可就有問題了,準是長期處于緊張狀態了。通常做完這些檢測后,醫生都會提出一些或預防或治療的措施。
發病或自愈皆在舉手間?亞健康并不可怕
該中心的顧問天津第一中心醫院內科李潭溪教授告訴記者,亞健康可以間斷或持續地出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往往是臟器各種疾病的重要起源和基礎。但通過科學調理,又可明顯地消失,恢復正常的精神狀態。
那么,亞健康是如何形成的呢?
李教授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促使亞健康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心理、社會、環境、營養、勞(運)動、生活方式與行為、氣象生物、服務等諸多方面,每個因素都有特定的內容又相互關聯。例如,嗜煙、酒成癖,煙堿、酒精緩慢損害機體;勞逸失度,娛樂過度,緊張,睡眠不足(或經常睡懶覺),引起機體代謝紊亂;飲食無節制,營養不合理,吸收失控,體液(血液)酸堿度(PH值)失衡,給健康造成潛在危害;環境(空氣、水源、陽光、花草、噪音等)遭受污染,人體受到細菌、病毒、寄生蟲及化學物質的感染;長期患慢性病不愈等,導致產生亞健康的一些具體體癥,如神態疲倦、體力不支、心煩意亂、郁郁寡歡、易受刺激、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便秘、頭暈目眩、失眠健忘、皮膚干燥等。但一旦采取諸如及時休息,調整飲食結構,保持生活規律,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戒除不良嗜好,加強精神心理修養,融洽人際關系,亞健康可不再發展或自愈。
亞健康與心理健康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不久前,世界衛生組織在一份報告中稱:“工作緊張是威脅許多在職人員健康的因素。”這一結論明確指出了過度勞累對人體的危害。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太累、太疲勞已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流行詞了。心理疲勞正在成為現代人的“隱形殺手”,它會造成心理障礙、心理失控甚至心理危機,引發多種身心疾患。那么,怎樣才能有效恢復心理健康呢?為此專家提出以下幾種方法:
1.嘗試交點新朋友,拓寬社交圈子;2.學會評價自我,正確對待缺點、失誤,不必在意他人的評價,在點滴進步中調適自己的心態。謹記:死要面子活受罪,待人對己應寬容;3.養成說肯定、正面、鼓勵性詞語的習慣,即使在挫折中也得保持良好的自我形象;4.改善生活起居條件與秩序,勞逸有度,決不借酒(煙)消愁,加強體育鍛煉。
什么是亞健康?
醫學家把健康稱為人體“第一狀態”,把身患疾病稱為人體“第二狀態”,亞健康是指介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邊緣狀態,又叫慢性疲勞綜合征或第三狀態。據統計,有1/3以上的人群處在健康與患病之間的過渡狀態。
它的特征是患者體虛困乏、易疲勞、失眠、休息質量不高、注意力不易集中,適應能力減退、精神狀態欠佳、甚至不能正常生活和工作……但在醫院經過全面系統檢查、化驗或者影像檢查時,往往還找不到肯定的病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