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22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8月20日,第十八屆國際絡病學大會暨第九屆中西醫結合血管病學大會在廣州盛大舉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黃璐琦,鐘南山、姚新生、吳以嶺、高天明、張運、于金明、賈偉平等眾多兩院院士以及來自海內外10萬余名醫學專家學者和業界同仁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齊聚大會。本次大會在國內20余個省市設立3000多個視頻分會場,同時有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等20余個國家和地區設立視頻分會場。通過此次會議,與會專家學者共享中醫絡病理論科技創新轉化成果、共謀中醫藥高質量發展、共同探討中醫藥守正創新對推動中西融合的重要意義。
大會現場
會上,心腦血管疾病的防治成為與會專家學者熱議的話題。據《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21)》披露,中國心血管病患病率處于持續上升階段,目前心血管病患人數約3.3億人,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超1億。中國工程院院士吳以嶺教授在題為《絡》的報告中指出,微血管病變成為國際醫學界亟待突破的難題,保護微血管在防病治病中具有重要意義。由吳以嶺院士帶領的科研團隊開展的“中醫脈絡學說構建及其指導微血管病變防治”項目榮獲2019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是該年度生命科學領域最高獎項,該項目圍繞微血管病變這樣一個國際性難題,結合心、腦、糖這些重大疾病,在中醫學術理論上做出了重大的創新。
“中醫脈絡學說構建及其指導微血管病變防治”項目榮獲2019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一個原創!首次系統構建脈絡學說
“中醫脈絡學說構建及其指導微血管病變防治”項目經過多年的研究探索和實踐,創立了“理論+臨床+新藥+實驗+循證”一體化中醫學術創新與轉化新模式。從承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課題——“絡病理論及其應用研究”,首次形成系統絡病理論,為絡病學學科建立奠定理論基礎,系統構建絡病研究三大理論框架——“絡病證治”“脈絡學說”和“氣絡學說”以來,吳以嶺院士團隊先后承擔國家973、國家863、國家十五攻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國家級、省部級課題40余項。
“脈”,中醫叫血脈,就是西醫解剖學上的血管。脈絡就是血管的分支,包括了微血管、微循環,把脈絡學說構建起來,又提出了脈絡學說的核心理論——營衛理論,建立了它的臨床辨證、診斷標準,把整個臨床調營衛氣血的用藥規律總結出來,形成一個指導臨床的系統理論,特別是指導心腦血管病、糖尿病腎病這些重大疾病的治療,從而開辟了一個新的途徑。
該項目的課題組從2005年開始潛心研究,對3.3萬條研究數據進行分析,最終揭示出微血管病變是一個以微血管內皮細胞為核心和啟動因素,血液成分、神經體液調節共同參與心、腦、糖、腎這些臟器細胞功能損傷的多維時空、動態演變的復雜網絡病變規律。使人類對微血管的認識上升到一個全新的高度。
“如果能保護微血管內皮細胞,說明他們能保護微血管。聚焦在這一點,我們大量的實驗數據證實,通絡藥物對微血管內皮細胞有非常好的保護作用,不僅保護了其結構的完整性,也調節了內分泌功能。”吳以嶺院士說。研究發現,治療缺血性心腦血管病的通心絡膠囊,對微血管的保護具有非常大的優勢。治療心律失常的參松養心膠囊則能改善微循環。治療慢性心衰的芪藶強心膠囊,同樣保護微循環。
保護微血管內皮細胞,使微血管的完整性得到了保護,組織的血流得到了有效改善,微血管內皮細胞本身又是全身最大的內分泌器官,它分泌的這些細胞因子、信號,影響了組織細胞,給組織細胞創造了一個好的生存環境,從而使心血管、腦血管、糖尿病、腎病這些重大疾病有了一個新的有效治療途徑。
兩大自信!中醫藥傳承與發展的強勁動力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黃從新教授曾表示:“中醫脈絡學說研究成果獲得如此崇高的國家榮譽,進一步激勵我們要堅持中醫藥文化自信,以及由中醫理論指導臨床實踐的自信。同時,我們還要上升到制度自信,因為現在不同的學派、不同的學校、專業攜手合作研究微血管病變,將來形成的結果,也涉及到制度自信的問題。但我堅信,基于脈絡學說構建下誕生的一些新藥產品可能在世界藥學史上綻放出非常誘人的光芒,希望我們和后人一代一代地研究下去。”
循證醫學研究是國際通用的檢測藥物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金標準”,“中醫脈絡學說構建及其指導微血管病變防治”項目課題組采用完全符合國際標準的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多中心的循證醫學臨床研究方法,由權威醫院、權威專家牽頭,進一步驗證中醫藥的療效。
研究證實,通心絡膠囊治療急性心梗無再流,能夠縮小心梗面積、改善心功能,療效提高20%,在解決心血管病這一國際難題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參松養心膠囊治療室性早搏伴心功能不全循證研究證實減少室性早搏的同時改善心功能,為這一臨床難題提供新的治療藥物;參松養心膠囊治療竇性心動過緩伴室性早搏循證研究證實在減少室早的同時提高心室率,填補了快慢兼治、整合調律藥物治療空白;芪藶強心膠囊治療慢性心力衰竭循證研究證實在西醫國際標準化治療基礎上加用芪藶強心膠囊提高臨床療效16%。這一系列研究成果的取得進一步證明了堅持中醫藥文化自信,以及由中醫理論指導臨床實踐的自信。
三大創新!惠及數千萬患者
以嶺醫藥研究院院長賈振華教授是該項目的主研人之一,他介紹,“中醫脈絡學說構建及其指導微血管病變防治”研究成果共有三個創新點。除了“首次系統構建脈絡學說,提出核心內容——營衛理論,建立脈絡-血管系統病辨證標準,摸索出調營衛氣血治療用藥規律,屬重大理論”這一創新點外,二是脈絡學說指導微血管病變系列機制研究——揭示營氣與血管內皮細胞、衛氣與血管外膜及神經體液調節功能相關性,揭示“孫絡-微血管”多維時空、動態演變的復雜網絡病變規律,揭示通絡改善微血管血流灌注、保護組織細胞、改善臟器功能是治療心腦血管病、糖尿病腎病重大疾病共性機制,治療微血管病變核心機制是保護微血管內皮細胞;三是以循證研究解決國際醫學界重大難題——解決急性心梗無再流臨床難題,為心功能不全伴室性早搏提供新藥物,填補竇緩伴室性早搏快慢兼治、整合調律的藥物治療空白,明顯提高慢性心衰臨床療效。
“中醫脈絡學說構建及其指導微血管病變防治”項目研究獲得國內外醫學界高度評價,推動中醫藥學術國際合作及國際化進程,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吳以嶺院士表示:“該研究項目揭示了通絡藥物的科學價值,被醫學界稱為‘通絡三寶’的通心絡、參松養心、芪藶強心膠囊每年數千萬人次服用受益,社會經濟效益顯著。”
微血管的健康對人體健康具有重要意義,保護微血管就是保護人體的“生命線”,微血管的暢通可助力我們跑贏人生下半場。國際絡病學大會與中西醫結合血管病學大會已經連續舉辦了多次,成為它是國內外專家學者交流、探討中醫絡病學領域最新進展和熱點話題的頂級盛會,已成為中醫藥學術交流與傳播、國際對話與合作的重要平臺。
無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