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16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引言
自主研發,是醫學影像設備領域永遠也繞不開的話題,對于磁共振更是必答題。
“影像風云"系列第8篇,以我國醫學影像設備領域領頭羊--東軟醫療為主角,梳理其超導磁共振崛起之路。
正文
2022年6月15日,東軟醫療正式發布其高端1.5T磁共振:NeuMR Rena(盛名),硬件上搭載了光纖分布式譜儀、46/160的高性能全數字梯度;應用上配置了高分辨成像、定量成像、AI快速掃描等技術。
客觀的說,這臺磁共振整體性能出色,屬于1.5T中的佼佼者。不過,我更關心那句“這一次全是自己的”的含金量到底如何?
經多方調查,我想說:這一次,東軟醫療磁共振,真的成了。
1、無自主不高端
我們知道,CT/DSA有球管、高壓發生器、探測器等3大核心部件,超導磁共振也有譜儀、磁體、梯度系統、射頻系統等4大核心部件。
對CT/DSA來說,其難點在于硬件,雖然有一定的“卡脖子”,但并不影響國產CT的品質越來越好,甚至沖向高端。然而,磁共振的難點除了在核心部件技術突破上,還偏向于成像系統工程,即軟硬件之間的高度協同和匹配、精準的校準和穩定的成像方法、否則很難有好的表現,這也就是業界大家經常說到的“對于磁共振,能成像不難,難的是穩定的高質量成像”的根本原因。
比如,譜儀。作為磁共振系統的中樞,梯度和射頻的控制中心,負責磁共振成像信號的激發、編碼、采集和重建等諸多任務。磁共振的核心競爭越來越體現在譜儀上,因為通過優化譜儀能使其磁共振系統性能更強,比如支持實時反饋、靈活的序列掃描循環控制等實時控制技術等。沒有好的譜儀,磁共振不太可能有好的表現,更不可能沖向高端。
比如,磁體。限于工藝和技術水平,目前國產1.5T磁體已比較成熟,雖然也能買到3T磁體,但多是850/900mm溫孔孔徑2.9T磁體,在3T磁體的穩定性能上還需進一步提升。因為:1)2.9T和3T有本質的區別,硬沖3T,還會造成高頻率失超;如果沒有自主譜儀,對硬件非理想性的系統校正也不能達到最優,圖像不可能好; 2)850/900mm溫孔孔徑只能做出60cm孔徑磁共振,在如今普遍是大孔徑3T磁共振的背景下,60cm孔徑磁共振臨床應用范圍受限。高性能3T磁體,是國產磁共振邁向高端的最大門檻之一。
超導磁共振5大核心(來自互聯網)
還比如,被譽為磁共振“發動機”的梯度系統,其功率強勁與否,編碼精準與否不僅是直接決定成像質量的天花板,更是衡量磁共振是臨床實用型、還是臨床+科研型的關鍵,因為沒有高性能梯度,很多科研序列根本無法開展。
2、走出一片天
1989年,懷著“制造屬于中國人自己的CT”的夢想,東北大學計算機影像中心成立;5年后,原型機研制成功,并從這里走出了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東軟醫療。
1997年,東軟推出第一臺國產CT:CT-C2000,標志我國成為繼美國、日本、德國、荷蘭之后又一個能自主研制CT的國家。
近10年,國產CT才開始逐漸被接受,今天的我們很難想那時東軟醫療經歷了多少艱辛。幸好,它堅持了下來,先后推出了我國第一臺雙層螺旋CT、16層CT、64層CT、128層螺旋CT,獲得了成功,CT也成為其名片。
面對愈發激烈的外部競爭,出于自身發展的需要,東軟醫療開啟“二次創業”。憑借CT事業的成功,持續向MRI、DSA、PET/CT等產品線“瘋狂”輸血。在這點上,東軟醫療很像谷歌,靠搜索業務帶來的廣告收入,持續推動其在人工智能、物聯網、云計算、自動駕駛等業務的高速發展。
一個標志性事件是,2016年東軟醫療斥巨資在北京和上海分別成立北京高端血管機研發中心和全球磁共振研發中心,對DSA和MRI寄予厚望。
2016年,憑借多年技術積淀,東軟醫療承擔國家重點研發項目“低劑量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并先后推出了我國首個高端懸吊式DSA:漢武、落地式DSA:漢·光武、我國首個高端滑軌CT+DSA一站式解決方案:漢·文景等產品。此外,還與美國Stereotaxis公司合作推出DSA+磁導航機器人系統,可實現遠程操作精準治療。
至此,東軟醫療完成了血管造影產品線的多層級布局,成為國內唯一擁有完善介入解決方案的品牌,更成為了東軟醫療除CT外的另一張名片。
根據2021行業數據,東軟醫療僅用5年就實現強勢崛起,憑借4.25%的份額成為國產第一,其中40%以上裝機在三甲級醫院,打破了GPS長期壟斷DSA市場,成為高端DSA國產化的破局者。
東軟醫療CT+DSA一站式解決方案NeuAngio CT漢·文景首發亮相CMEF2021(來自互聯網)
與DSA相比,磁共振復雜得多得多。
超導磁共振,被稱為世界上最復雜的大型醫療裝備之一,涉及學科門類繁雜,相關研究領域曾在70多年間獲得過六次諾貝爾獎,僅有少數幾個國家能生產。尤其是超導磁體,技術門檻極高,是用無數的金錢堆出來的。
在推出我國第一臺16層CT之后,2009年,東軟醫療推出了其首臺1.5T超導磁共振:NSM-S15,成為我國少有同時具備研發生產永磁和超導兩大系列的磁共振企業。
然而,與其0.35T永磁磁共振銷售破千臺的輝煌相比,這款1.5T超導磁共振盡管數年里多次迭代升級,但市場反響并不強烈。
2016年,東軟醫療斥巨資在上海成立全球磁共振研發中心,意圖非常明顯:堅定自主研發,并沖向高端。彼時,業內并不欣賞這種“意氣用事”,甚至有些揶揄多過鼓勵。
不過,在蟄伏5年后,東軟醫療實現了超導磁體、譜儀、梯度線圈/梯度放大器、射頻線圈/射頻放大器等關鍵部件的全自主研發,完成磁共振技術領域全面突破。
以最新發布的1.5T磁共振:NeuMR Rena為例,它首次實現了譜儀、磁體、梯度、射頻等所有核心部件的全部自主研發設計,更憑借高性能軟硬件配置和先進的臨床應用直接躋身高端1.5T行列。
東軟醫療最新一代1.5T磁共振:NeuMR Rena(來自互聯網)
此外, 2021年8月,東軟醫療3.01T超導磁體研制成功,配搭其自主研發的光纖分布式譜儀和內嵌冷卻梯度系統,為其沖擊3T高場磁共振掃平了最后的障礙。至此,東軟醫療在大影像領域的最后一塊拼圖正式完成,實現了全影像產品線的布局,并且CT、MRI、DSA、PET/CT、全線躋身一線。
3、國產當自強
2021年底,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十部門聯合印發《“十四五”醫療裝備產業發展規劃》,提出到2025年,在磁共振領域攻關磁共振高場強磁體、低溫線圈、多核譜儀等關鍵零部件,突破7T人體全身磁共振和移動動物磁共振;并使醫療裝備產品認可度、品牌美譽度及國際影響力快速提升,在全球產業分工和價值鏈中的地位大幅提升。
《“十四五”醫療裝備產業發展規劃》(來自互聯網)
醫療設備,尤其是高端醫學影像設備的崛起,絕沒有所謂的“彎道超車”,只有“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這條路非常艱辛,需要燒無數的金錢,大量高科技人才歷經長時間煎熬,而絕大部分都在都倒在黎明前。
幸好,在超導磁共振方面,東軟醫療磁共振已基本成功,這映射著我國醫學影像設備不斷求索、從無到有、從有到精,最終與國外品牌同臺競艷的身影。
同樣,我們期待更多國產磁共振整機和關鍵零部件企業突破技術壁壘、邁向成功。最后,引用抗清名將金聲的一副對聯共勉之: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作者:醫工研習社)
無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