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22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中國經濟網4月21日訊(記者 朱國旺)近日,上海聯影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聯影醫療)科創板首發上市通過。業內的目光再度聚焦于兩家沖刺IPO的國產醫學影像天花板企業。
2021年12月,東軟醫療和聯影先后提交招股書,醫學影像國產雙雄,雙雙沖刺資本市場。這兩家企業歷史長短不同,但均誕生于跨國品牌環伺、本土企業圖強求變的土壤之中,抓住時代機遇,把握本土醫學裝備產業發展脈絡,不斷書寫新篇章。
作為國家工信部批準的“首批全國疫情防控重點保障企業”,于近期多地疫情膠著之際,東軟醫療緊急啟動應急生產機制,持續為吉林、遼寧、上海、山東、河北、江西、安徽等全國多地,提供急需的方艙CT、車載CT等移動影像設備,全力馳援一線抗疫,累計發機近兩百臺,在全國抗疫大局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聯影醫療也在疫情防治需求帶動下,使2020年成為其發展重要的轉折點,當年營收同比接近翻倍,凈利潤實現扭虧為盈。2020年,聯影醫療CT系列產品銷量達到1277臺,較2019年增長了663臺;DR產品銷售了1556臺,比2019年的667臺增長了133.28%。
疫情終將得以控制,尤其隨著新冠重癥患者的減少,市場對新冠診斷設備的需求已經減少,醫學影像設備銷量下降,正在登陸資本市場的東軟醫療和聯影醫療,又在講出什么樣的新故事?
打破進口替代,助力醫療資源下沉
我國高端醫學影像設備市場過去一直被GE醫療、西門子醫療和飛利浦醫療等外資企業壟斷,在高端PET/CT、MR和CT等產品市場,進口品牌曾占據90%以上的市場份額。
經過十余年國產醫學影像設備技術的發展,國產品牌的進口替代趨勢愈發明顯,進口品牌的市場份額呈現下降趨勢,但是進口廠家憑借其過去多年積累的品牌優勢、渠道優勢和技術優勢,仍然處于市場領先地位。
早在2020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加快補齊我國高端醫療裝備短板,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突破技術裝備瓶頸,實現高端醫療裝備自主可控。
就在東軟醫療和聯影醫療相繼遞送上市招股書的2021年12月,工信部、衛健委等十部門聯合印發《“十四五”醫療裝備產業發展規劃》,其中內容就有關于醫學影像行業的諸多規劃和優惠政策。
近年來,無論從產業發展規劃層面,還是具體操作層面,一系列的政策意見和配套措施出臺,成為醫學影像設備企業成長的重要推手。
從需求端看,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數據顯示,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達18.7%,中國仍然處于輕度老齡化階段,在向重度老齡化過度,另一方面是公眾對疾病預防、診斷意識的不斷增強,醫學影像在很多診療應用上,仍然是幫助醫生獲得患者的解剖結構和病理生理視覺圖像唯一的技術,醫學影像設備市場仍有巨大的價值釋放空間。
“十四五”開局以來,我國持續推進醫聯體建設,使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形成囊括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機構、地方龍頭醫院、跨區域醫療中心的正三角形衛生醫護體系,使80%的基本醫護需求在基層得以解決。
隨著分級醫療體系的發展,占據人口多數的基層醫療對影像中心診斷的需求會是醫學影像設備最大的增長點,并且隨著第三方實驗室、影像中心等機構落地基層醫療,其與大型專業醫療機構形成體系化的建制,也對醫學影像設備公司提出了新的需求。
根據灼識咨詢的報告,在市場需求及政策紅利的雙輪驅動下,中國醫學影像設備市場將持續增長,2020年市場規模已達到537億元,預計2030年市場規模將接近1100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預計將達到7.3%。
以CT為例,市場曾經長期被“GPS”(GE、飛利浦、西門子)等跨國企業壟斷,在東軟醫療、聯影等國產企業的努力下,這一局面有很大改變。
與此同時,加強對核心零部件的研發,做到關鍵零部件不被“卡脖子”,提高核心競爭力,未來高端產品替代和針對下沉市場的經濟型設備將成為本土龍頭的主要增長點。
國產企業顯然早已在積極布局,以東軟醫療超導磁共振為例,過去五年里,東軟醫療陸續完成1.5T超導磁體、譜儀、梯度及射頻放大器、梯度及射頻線圈等核心部件的研發,真正實現了該領域的全鏈自主可控。
發奮圖強,打造本土龍頭
中國醫療裝備發展,東軟醫療可謂是最好的見證者。創業之初,經歷過GPS等外資企業的巨額收購邀約,東軟醫療頂住了外界干擾,期間與外資巨頭進行多年合作,同時修煉內功,終成國產醫療裝備領軍企業之一。
招股書顯示,東軟醫療已是中國乃至全球醫學影像解決方案及服務的領先提供商,“并基于我們的MDaaS(即醫療設備和醫療影像數據服務)平臺創建了一個覆蓋廣泛且充滿活力的醫療服務生態系統。我們的目標是提供優質、創新、以技術驅動的醫療解決方案,以滿足全球尚未得到滿足的醫療保健需求,從而改變醫療服務行業”。
目前,東軟醫療在10個國家設有子公司和辦事處,向110余個國家的客戶銷售產品。于2020年,國內和海外銷售額分別占收入的80.1%及19.9%。截至2021年6月30日,東軟醫療共安裝超過41000臺醫學影像設備。
新冠疫情以來,中國醫療裝備制造行業以完備的產業鏈體系,過硬的質量和越來越響亮的市場口碑,使得國產品牌在全球市場迎來進階的最佳機會。事實上,像東軟醫療等中國企業早已出海,并取得了一定的海外市場覆蓋。
在數字化引領行業發展的未來,海外市場必將是中國品牌崛起的試金石,而資本市場則將為企業發展助力。
借力資本市場,開啟新征程
作為國產高端醫療設備廠商的代表,東軟醫療與聯影醫療不約而同先后遞交招股書,形成一股引領國產替代的合力,向長期由國際巨頭主導的市場持續挑戰,打破國外品牌環伺的局面。
此前,涉足醫學影像領域的上市企業還包括,邁瑞醫療(300760.SZ)在A股創業板上市,目前市值4000多億元;另一家早在1997年間就登陸上交所主板市場的醫學影像公司萬東醫療(600055.SH)如今背靠美的集團,亦欲重塑輝煌。
此外,如奕瑞科技(688301.SH)、鷹瞳科技-B(02251.HK)等從細分賽道切入醫學影像領域的各種代表性公司,也紛紛搶灘科創板、創業板以及港股市場,以求做大做強。
4月15日,上交所發布科創板上市委2022年第29次審議會議結果公告,聯影醫療首發獲通過。
聯影醫療為全球客戶提供高性能醫學影像設備、放射治療產品、生命科學儀器及醫療數字化、智能化解決方案;曾獲國壽股權投資、國風投基金、國家先進制造業產業投資基金、中金公司、中信證券、高特佳投資、清松資本等機構投資。
作為代表中國醫學影像設備產業發展水平、備受資本市場關注的公司,東軟醫療與聯影醫療兩家在產品管線上相似,在發展歷程、成長路徑以及市場策略上有所差異,可在資本市場上互為參照。
此次擬融資124.8億元的聯影醫療,其擬發行估值已經超1000億元,或將成為科創板醫療設備的龍頭公司。
“未來隨著國內醫聯體與醫共體改革的推進,我們預計基層醫療體系設備需求與升級有望帶動國產優質醫療設備市場滲透率的提升。”中金公司研究部認為,近年來隨著國內醫療器械行業集中度的提升,規模化后頭部企業研發持續投入,國產醫療設備產品技術已經有比較大提升,涌現出一批較為出色的醫療設備制造企業。
投資人對醫療裝備國產替代的趨勢始終看好,紛紛押注。在聯影過會之際,一位投資人在朋友圈發文稱,“恭喜半個中國的醫療投資機構”(看好這一賽道的投資機構占到了投資圈近半)。
高特佳弘瑞執行合伙人范大龍認為,立足本土市場,在政策大力扶植之下,對市場快速響應能力以及深度的產學研合作,可以形成中國廠商的獨特優勢。“在國產器械領域遲早會出現可以跟世界巨頭抗衡的中國企業,只是時間問題。”
創新驅動,構建醫療生態
在生態建設方面,國內頭部的高端醫療設備廠商都在積極行動。東軟醫療讓設備上云,與政府、醫療機構、科研機構、第三方服務提供者以及患者等共享開放平臺,打造一個閉環的生態。聯影醫療則正在構建貫穿全醫療的環節,包括從預防、診斷、治療到康復的全智能化醫療健康生態。
國內高端醫療設備還呈現出日益增強的數字化發展趨勢,智能化、數字化技術已得到廣泛應用。聯影醫療打造的聯影云已將5G技術、人工智能嵌入平臺產品的關鍵環節,實現了頂尖三甲醫院云端科研協同。通過數據采集、數據管理、數據應用的全周期數據管理,為大型醫院提供影像創新定制服務,賦能醫院影像科研創新業務和學科能力提升建設。
東軟醫療則推出MDaaS平臺,全稱為Medical Devices & Data as a Service,是基于設備和醫學影像數據,結合互聯網、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技術而構建的開放式智能服務平臺。
當下,圍繞著診療的嚴肅醫療依然是醫療健康的核心應用場景,而利用數字技術,為傳統醫療賦能,讓醫療不再局限于醫院內部,是未來醫療的發展趨勢。在此背景下,醫療設備廠商須轉變角色,不僅提供產品,也提供全方位的解決方案。東軟醫療的模式或可為行業發展提供參考價值。
高端醫療裝備國產化是趨勢,是方向,也是整個醫療行業未來發展的共同目標,國產龍頭企業任重道遠,它們將如何借助資本市場飛得更高,值得期待。
(責任編輯:郭文培)
來源:http://www.ce.cn/cysc/yy/hydt/202204/21/t20220421_37516487.shtml
無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