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3-10-20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中醫在治療疑難癥的時候總是有妙招,現在就看看中醫如何辨證論治治療癲癇。
1.分期辨治,標本兼顧
癲癇在發作期,首先要急則治標,控制其發作,盡快解除病人昏厥和抽搐的危急狀態,宜以豁痰開竅、熄風止痙為治法,選用藥效快而作用強的藥物,采用不同的給藥途徑。在休止期或緩解期,病情趨于緩和,此時則以緩則治其本的原則,認真細致地辨證,認清其病位、病性,分別予以治之,整體上以健脾化痰、補益肝腎、養心安神為治法,除其痰、風之源,以治其本,防止本病的復發。同時根據臨床綜合表現辨證論治,邪實者,以攻邪為主;有虛象者,予以扶正。攻邪常用熄風、瀉火、活血、滌痰等法,扶正多用滋肝、健脾、養心、補益等法。但有邪實而正虛,在攻邪的同時,要兼顧扶正,在正虛的同時兼有外邪,則以扶正為主,兼以祛邪。
2.痰瘀并治,貴在堅持
在導致癲癇發作的諸多因素中,痰濁是中心環節,因此有癇病在痰之說。痰濁聚散無常,以致癇發無定時,故祛痰是治療癲癇始終一貫的原則。痰邪常阻塞經絡,使氣血運行不暢而生瘀血,而瘀血又會使津液輸布受礙,因此常常是痰瘀互結,所以在治痰的同時,要兼顧活血,在治血的同時,兼顧祛痰。
痰邪是癲癇發病之根源,若痰濁阻于胸膈之間,影響氣機,滯阻脈絡,痰與風、火、瘀等病理因素相互搏結,蒙閉清竅,沖擾神明而發癲癇。
癲癇之痰,常是頑痰,具有膠固難化,裹結日深的特征,與一般痰邪不同。癲癇病人久發難愈,纏綿不愈正是此頑痰所致,因此治癇必先治痰,治療中除重用陳皮、茯苓、半夏、遠志、菖蒲一般的化痰藥之外,還要加用開破散結之品,如白芥子、白附子、白僵蠶、膽南星等。
癲癇之發,與痰密切有關,而痰之內生多責于脾腎,脾主運化水谷精微,脾虛則精微不布,聚而為痰,腎主水,主泌清別濁,若腎虛則水泛濫不止,水聚而成飲成痰,正如《景岳全書》所說“五臟之病,雖俱能生痰,然無不由乎脾腎”。故健脾益腎是治療痰邪的根本之法。臨證時,分清標本,各有側重,發作頻繁時,以化痰開竅為主,兼以健脾益腎,病情緩和時,則以健脾益腎為主兼以化痰。
風痰是癇病發作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在治痰的同時要加入全蟲、蜈蚣、天麻、地龍等熄風之藥,以加強熄風止痙鎮痙的功效。
癲癇之證,多反復發作經久不愈,其發作日久必耗傷氣血,氣虛無以推血運行,則血行緩慢而瘀滯。此外腦外傷、腦血管病、顱腦手術后而致癲癇發作,中醫從癥、舌、脈的表現判斷為瘀血所致,因此治療癲癇,要加入活血化瘀之品,如桃仁、紅花、川芎等。 癲癇病的治療目的主要是控制發作和預防再發作,而大多是在發作后進行根本的治療,當方藥取效后,不要隨意改動或停止服藥。否則往往引起大發作,應堅持守法守方,恒心服用,方能避免或減少發作,間歇較長者亦可用丸、散緩圖之,以期根治,防止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