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治療癲癇,
特別是治療難治性癲癇已經顯示出較好的效果。但目前,不僅病人仍對手術疑惑、恐懼,就是許多醫務人員也對癲癇的手術治療,包括適應證、術式及療效等還缺乏了解。癲癇病俗稱“羊角瘋”或“羊癲瘋”,是一種反復發作的暫時性腦功能異常疾病,是醫學界公認的難題之一。以往主要靠藥物治療,但尚無根治性藥物,許多病人需要長期乃至終生用藥控制。手術治療給癲癇病人帶來了福音。據統計,目前我國癲癇病患者達500萬-700萬人,其中200萬-300萬患者可接受外科手術治療。
下面的癲癇適應外科手術治療。當然,隨著醫療設備和技術的不斷提高,適應證范圍還在不斷擴大。
1、長期系統用抗癲癇藥物治療無效,甚至有加重趨勢;
2、癲癇病程在4年以上,發作頻繁,每月至少發作4次以上;
3、癲癇使病人不能正常生活、工作或學習;
4、致癲癇病灶不在腦的重要功能區,藥物治療又無效,手術不會給病人帶來明顯殘廢;
5、經CT、核磁共振等檢查發現腦部有典型致癲灶,病灶可經手術切除者。
有哪些手術方法
在嚴格掌握手術適應證的基礎上,應根據每個病人的不同情況選擇不同的手術種類及方法,常用的手術方法如下:
局部病灶切除術,此種方法是目前最常用,也是效果最滿意的,適應于腦部有明顯的腫瘤占位、腦膿腫、炎性病灶、血管畸形、腦軟化、血腫機化等引起的癲癇,約60%-90%的此類癲癇可通過手術切除一次性治愈。大腦的顳葉前部切除及選擇性杏仁核一海馬切除術也屬局部切除術的范疇。
大腦半球切除術此類手術適用于頑固性大發作、癲癇源區累及大部或全部一側大腦半球時,如嬰兒痙攣性偏癱、偏側巨腦癥等伴有難治性癲癇,如手術適應證選擇正確,其癲癇控制有效率可達80%以上。
胼胝體前2/3切開術,胼胝體是連接左右大腦半球的神經組織,是癲癇放電向對側傳導的聯合纖維,將其切斷的目的就是將癲癇放電限制在異常一側,不使癲癇擴散。此手術較適用于經腦電圖(EEG)檢查,病灶廣泛并位于大腦額葉的難治性、全身性及持續性發作的癲癇。
立體定向手術,此手術優點是不需開顱,對腦組織損傷小,但對定位的精確性要求高。手術目的是使通過立體定向破壞致癲的神經核團,阻斷癲癇放電的擴散,顳葉癲癇尤為適合此手術。
腦皮層軟膜下切斷術,手術方法在多處軟腦膜下切斷神經原的橫向纖維,以阻斷癲癇病灶神經元同步放電的擴散。主要適用于腦主要機能區難治性癲癇。
慢性小腦刺激術,該手術是將特別的深部腦刺激電極,放置于雙側小腦皮質的前葉或后葉,通過埋于皮下的無線電接受器相接刺激小腦,從而達到減少癲癇發作次數的目的。此方法較適用于全身性或雙側顳葉有病灶的癲癇,臨床療效達70%。
強光刺激、手術、藥物三聯術,武警總醫院神經外科在手術治療頑固性癲癇的基礎上,經6年的研究,采用1萬勒克斯的強光照射加腦部手術及藥物治療40余例以往用各種方法治療無效的難治性癲癇,取得獨特的效果。如l例16歲男孩患頑固性癲癇,每天大發作及小發作10余次,頭面部經常摔傷,全身傷痕累累,跑遍全國30余家醫院治療均無效,采用此療法一次性治愈。
“癲癇刀”手術與傳統手術有何不同
傳統的癲癇外科手術一般采取腦電圖配合CT、核磁共振等影像學檢查設備進行腦葉水平的定位,依靠這種方法進行手術治療,有效率僅為50%左右。“癲癇刀”主要由偶極子三維顱內癇灶定位系統、棘尖自動分析系統和64導數字化視頻腦電同步長程監測系統等三部分組成。“癲癇刀”與傳統癲癇外科治療的顯著區別在于:其采用了數字化技術和同步視頻監測技術即數碼制導來實現“病灶”的定位診斷,精確度高、抗干擾能力強;可以為準確分析病情、深入解析腦組織細胞生物電活動提供精確的參數,從而使頑固性癲癇致癇灶的定位診斷達到毫米級水平,為手術提供了精確指導。如手術采取“致癇灶微創毀損術”,并綜合運用激光、射頻、顯微技術等先進手段,可使癲癇外科手術治療有效率達95%以上。珠江醫院引進的亞洲第一套“癲癇刀”已用于臨床,至1999年8月前該院神經外科運用“癲癇刀”已成功對23例癲癇病患者進行了手術治療。據術后跟蹤調查顯示,患者的癲癇癥狀全部消失,無一例再發作。廈門一位中年男性患癲癰10余年,病情加重半年,常出現四肢抽搐、意識不清,經用癲癇刀治療后,獲滿意效果,痊愈出院。總之,隨著外科治療癲癇技術的日益成熟,它將成為治療難治性癲癇的主要手段。但由于癲癇病因、病理和臨床類型的復雜,對每個不同的癲癰患者來說,都應根據不同的檢查結果,由專科醫生作出手術與否的決斷,并選擇適當的手術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