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3-10-20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發作間歇期的腦電圖最常見的為一側或兩側的前顳區的棘波或尖波,少部分在額葉、常為散在性負相波,這是本型癲癇在發作間歇期的腦電圖特點,另外也有少部分癲癇在發作間歇期表現為棘(尖)-慢綜合波,或爆發性高節律,或梯形波等。
本型癲癇通常被認為是病灶存在于一側或兩側的顳區、額-顳區的皮質及皮質下,腦電圖表現常較復雜,發作時的腦電圖比較多見的為:
(1)陣發性高波幅θ節律波。表現為以兩側顳區同步性高波幅θ節律發放為主,有時也可見于額顳區或顳頂區,頻率為4~7C/S的θ節律,有時也可見有2~3C/S的δ節律,即所謂的鋸齒狀波、平頂波或梯形波。兩側多對稱或一側較高,另一側較低。
(2)兩側陣發性廣泛性14~20C/S的快波節律,病灶側出現較早,消失較晚。
(3)不規則化的低幅β活動,其間雜有少量低幅θ波。
(4)少數腦電圖無明顯變化。
發作間歇期的腦電圖最常見的為一側或兩側的前顳區的棘波或尖波,少部分在額葉、常為散在性負相波,這是本型癲癇在發作間歇期的腦電圖特點,另外也有少部分癲癇在發作間歇期表現為棘(尖)-慢綜合波,或爆發性高節律,或梯形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