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3-10-20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不同癲癇病腦電圖有特征
癲癇病有各種各樣的類型,它們的區分主要是根據癥狀表現不同,腦電圖是發作類型判斷的最重要的診斷手段,不同發作類型腦電圖具有相應的特征。
1.全面性強直——陣攣發作
腦電圖背景活動正常或見非特異性異常。發作間期可見棘波、尖波、棘慢波、多棘慢波等異常波。過度換氣可誘發上述癲癇波增多。少數可有光敏性反應。發作期腦電圖強直期以10~20Hz節律性棘波發放開始,波幅漸高而頻率漸慢,逐漸轉為棘慢波,臨床進入陣攣期,棘慢波頻率逐漸減慢至消失。發作后可見一過性電抑制,繼以彌漫性慢波活動,并逐漸恢復背景活動。
2. 全面性陣攣發作
發作期腦電圖表現為節律性高波幅棘慢波、多棘慢波發放,發作后電壓抑制一般較輕。發作間期可見全導或多灶性棘波、尖波、棘慢波、多棘慢波等異常波。
3.強直發作
發作期腦電圖為廣泛性10-25Hz棘波節律,波幅逐漸增高。發作間期多缺乏特征性改變,背景活動可有異常,可見癇樣放電。
4.失神發作
腦電圖背景活動一般正常。發作間期可見單個或短陣的3Hz的全導棘慢波爆發,偶可局限在額區。睡眠期棘慢波的發放常較清醒時更頻繁,但多呈散發性或片斷性出現,頻率及波形均不規則,并可見限局性放電,主要位于額區。睡眠中的放電一般不引起發作。
發作期腦電圖圖形是典型失神發作診斷必不可少的條件,表現為3Hz的雙側同步對稱棘慢波爆發,少數可有多棘慢波。爆發起止突然,持續數秒至數十秒不等,多數為5-20秒,容易為過度換氣誘發。初始階段棘慢波頻率略快于3Hz,結束前則稍慢于3Hz。
5.痙攣發作
嬰兒痙攣發作間期特征性的改變為高度失律(或稱高峰節律紊亂,),背景雜亂無序,包括高波幅的慢波、棘波,不同步,無節律。局灶性棘波、多棘波和全導放電交替出現。在慢動眼睡眠期明顯,快動眼睡眠期消失或完全抑制。剛睡醒時以及成串痙攣發作時,高峰失律可以一過性消失。高峰失律在嬰兒早期形成,在兒童早期消失。同一病人的系列研究可以見到EEG相互轉變,如由新生兒期或大田原綜合征時爆發-抑制,轉變為嬰兒痙攣癥的高峰失律,再轉變為Lennox-Gastaut綜合征的慢的棘慢波。少數嬰兒痙攣癥缺乏高峰節律紊亂的圖形,主要見于發病早期,但以后一般均發展為高峰節律紊亂。
發作期腦電圖表現為全導尖波或慢波發放,全導電壓降低和快活動。電壓降低為最常見的發作期腦電圖特點,見于70%的痙攣發作。
6.肌陣攣發作
常見的腦電圖表現為雙側對稱多棘慢波爆發,部分可有光敏性反應。
7.失張力發作
發作間期腦電圖缺乏特異性,可見全導棘慢波或多棘慢波發放。發作期腦電圖多為全導棘慢波或多棘慢波爆發,亦可為低波幅或高波幅快活動及彌漫性低電壓。
8.局灶性發作
多數局灶性發作的發作期腦電圖可見起源于相應皮層區域的異常電活動,可表現為波幅逐漸增高的各種節律性活動,也可出現局灶性的不規則尖波或慢波連續發放。發作間期可見局灶性癲癇樣發放。如果放電起源深在,頭皮腦電圖可能記錄不到異常放電。局灶性發作的典型發作期腦電圖表現。
9.繼發全面性發作
發作起始為局灶性發作,發作過程中隨著異常放電的擴散,軀體受累部位相應逐漸擴大,最終出現意識喪失,伴全身性癲癇發作。起源于不同部位的各種類型的局部性癲癇均可能繼發全面性發作。發作開始時EEG為局灶性癇樣放電,所在部位常可提示發作的起源,以后則逐漸擴散至周圍腦區,最終出現全導異常放電。